刚刚我读了写作训练营里一位战友发的“飞舞飘零”在简书上的一篇文章《命运靠自己主宰,别让年龄捆绑你的人生》。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用了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 因为余生都是在模仿之前生活。作者在第一部分加了一段Olay广告视频《我,三十岁了》,讲述的是一个女生从小得到父母的鼓励,不怕困难,敢于做自己,在三十岁决定辞职去尼泊尔做摄影师,却被父母担心,最后女生还是用行动说服了父母不要为自己担心。第二部分作者讲述了好友快30岁被家人催婚。第三部分讲述摩西奶奶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人画展。
作者不断的在文章中指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即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对人的束缚,鼓励大家要听从内心,不要受他人观念的影响,而要勇敢的尝试自己的路,不畏惧,不随大流,随时追求自己的热爱,主宰自己的人生,不要被年龄捆绑。
这篇文章标题很吸引人,因为人大概过了30岁,可能都会有一些焦虑。在人生步入社会的一段时期之后,对社会,对自己都会有一定了解。从作者的文章,我看出对大约30岁的女生,是否结婚,是否能追求梦想,是否能抵挡住家人的压力,是一个普遍问题。所以也想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按时”婚育、坚守本职工作,可能意味着在20多岁就要开始承担做父母的责任,更多的生存养家的责任,同时也可能因此放弃许多其他的生活选项。我看过一本日本作家的小说《蓝,另一种蓝》,讲的就是类似平行世界的不同人生。一个人过着淡漠的家庭生活,但生活非常富裕并且可以自由旅游,这个人却羡慕自己的影子人单调但温暖的主妇生活。相反的,影子人和她换了身份就再也不想换回去。我想人是复杂的,有着多种需求。时而需要家庭温暖,时而向往独身自由。由于个体情况不同,需求也有不同侧重。人的欲望,人的群体性,都会容易让自己患得患失。我们是否可以做到在生活中达到内在需求与外在供给保持平衡?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里分享了自己学习冥想后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事——各种痛苦最深层的来源,就在于自己的心智。如果有什么是自己想得却不可得,心智的反应就是产生痛苦。痛苦并非外部世界的客观情形,而是自己心智产生的心理反应。了解这一点就是跨出第一步,让人不再产生痛苦。这让我想到《心经》里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对年龄的焦虑感、束缚感来源于在某个年龄想要一些却不可得。也许,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一步步耐心去努力尝试之后,才能发现是(1)了解后不再想要;(2)真的得到,却有代价;(3)过程中忘记了年龄,结果变得不重要。
你希望会是上面三种中的哪种情况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