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主动出击,去启动复盘这件事才有可能做成并且持续去做。
在阐述我个人的观点前,先来了解一下曾国藩这个大人物的故事吧。对于曾国藩这个大人物,我的最初印象是停留在了历史书上他的肖像画,想必大家也想起来了吧。在阅读了《曾国藩传》后,我了解到了曾国藩写日记的习惯。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到北京后,立下了做“圣人”的远大志向,于是他向当时的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请教读书学习之法。唐鉴告诉他,要想成为圣人,最关键的是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曾国藩相信唐鉴,于是从那一刻起,他就坚持每天写日记。
由此可见,曾国藩写日记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反思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圣人,因为有志向摆在他的心中,他不想浑浑噩噩,随随便便的过一生。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这样的志呢?他不写日记就会浑浑噩噩了吗?这可能与他小时候的考试有关。 在他小时候与父亲一起去考秀才,考了几次都没考中,而他的爷爷曾玉屏希望家里能够出读书人,一个家族要有了功名,地位才能稳固。在家庭氛围的无意识影响或者是有意识影响到曾国藩,他决心自己一定要考上,不能让他人瞧不起,让家族丢脸。
可当他的父亲曾麟书考上了秀才的那一年,他不仅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这个就有点像老师把反面的例子拿到班上读,多没面子。当全家人都为他的父亲庆祝时,自己没有上榜反而还被老师批评,这对当时的曾国藩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就是这样的打击让他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落榜,他对比了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找到了根本原因,以前的复习是按照他父亲所教的死记硬背,用笨功夫去学习,这样的方式去面对考试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他开始研究适合自己考试的方法,在掌握了方法以及自己本身的努力后,他的考试之路变得十分顺畅。
其实在那个时候曾国藩就已经体会到反思对自己的好处了。 有了过去那一次重大反思的经历,曾国藩深知反思的重要性。进入了翰林院之后,他发现原来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比如没怎么读过书,身上有傲气,虚伪等等,促使他更渴望成为一名圣人,是心中有志,希望能够成为完美的自己,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写日记确实是他的一种通往圣人之道的方式,但要知道他能够成为圣人,可不仅仅是因为他坚持写日记,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他也遇到了很多帮助他的贵人,遇到了常人所遇不到的挫折等等。
但如果曾国藩不写日记,不反思,他就很难管理自己,在没有反思之前他也提到了自己的性格存在很多很多不足,如果他不反思,他就会一直重复父亲的方法,考到秀才可能也是猴年马月的事,以及后来管理的湘军恐怕也不会成功。 我们普通人也许没有成为圣人的必要,穷尽一生也很难收获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谁都不愿意过一个颓废的一生。 在我看来只有自己主动出击,去启动复盘这件事才有可能做成并且持续去做,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坚持去写日记,反思,这关键就在要有一颗主动的心,主动自发地想让自己变好,而不是埋怨天埋怨地。
其实我举曾国藩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觉得我的经历和他的经历有类似的地方。我高中的时候是在一所成绩不错的重点高中读书,我在里面也十分努力。到了高三的时候,我倍加努力,恨不得把我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可每一次周测,月考我的成绩都很不理想。 有一次晚修的时候,发了月考的试卷,有的人兴奋,有的人失落。而我可能是绝望的那一个,看到试卷后,我只期待晚修的下课铃,待下课铃一响,我就开始往外冲,一路哭一路跑回宿舍,我当时觉得上天在一次又一次得打击我的自信心。后来我可能已经抱着自暴自弃的心态去面对高考了,表面我依旧很努力,实际也许放弃了,高考的成绩让我一度一蹶不振。
上了大学后,我很不甘心,说实话,我现在都不怎么喜欢我的大学。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只是到这一步,不仅仅是拥有这样的人生。我也开始反省自己当初为什么怎么做怎么努力都不行。因为最重要的面对考试的方法我弄错了,而在调整心态方面,向别人请教方面我做得远远不够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我想明白了,在面对我大一期末考试时,我不再恐惧而是拿到了人生第一次奖学金,也许别人觉得拿奖学金很容易,但那一次对我来说不仅仅只是拿到奖学金那么简单,而是我开始懂得反思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了。
主动出击去做复盘这件事,是绝对的正反馈的事情,内心有不甘,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变得更好,变得更和谐,就是这样一颗想改变的心才能让自己主动,开始行动起来吧,主动出击,完成自己的复盘,我现在也开始自己的第五年复盘了,一起同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