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红人“晚晚”的走红,“温柔”一词相续传开。常态下世人理解的温柔可以是“轻柔如雪,眉目如画,笑容丽若花,”也可以是“肌若凝脂气若幽兰,娇媚无骨入艳三分。”更有甚者意为“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但都与女性的“花瓶形象”相关联。
无论中外,不谈古今,多少文人雅士,多少历史典故,大体上总把女性弱化,当然也是较男性来说。其间,大多以娇媚著称,若让人朝思暮想、念念不忘,若让人流年忘返、万转千肠。看是褒表,而更多的是被贴上了男性附属品的标签,更像是某种商品或私人物品,像穆桂英、花木兰等也是罕见传奇,如若不是军功在身,想必也不会名流千古被世人称赞。但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科学认知的提高,以及两性地位的不断均衡,女性的附属形象逐渐减弱,相应的社会地位也持续攀升和提高,使得女性在撕下一系类的标签之后的短短数年已在社会占有一席之位,举足轻重的作用越发凸显,各行各业精英更是不断涌现。
近年来女性主导作用一再加重,一些原有的温婉、平和逐渐在现代女性身上消退,随之而来的是强势和硬朗,刚毅和果断。不论从服饰到品鉴标准,还是从言语到处事风范,都不难看出这一演变。正因如此,女性对自我认知和自我评判也较之更加严厉,多半体现为自我要求更高、事业愿景更大、生活方式更快速化。
从这些现象看来, 你也许会认为是社会在进步、容纳度在提高,但这仅仅是好的一方面,换个角度和思维,你看到是男性女性差距的减少,辨识度的降低,男性本能的责任心的下降。就拿每日新闻播报的事例来说,某某男性乐意成为专职妇男,某某调查报告显示女性适龄婚姻占比大幅下降……不得不说一个事物或是某种社会行为的变更,多多少少会引起很大的社会波动,甚至是社会痛症。怎样能同时加持正面作用、减少负面影响呢?如何来规避这一系列的问题,至今也未有很好的处理方式,希望学术或者研究组织加大关注力度,探讨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