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订阅了《顾衡私家好书榜》专栏,第一个让我在得到App上使用时长,超过400分钟的专栏;
专栏的文章质量很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仍然发现了一个bug——自己的bug,那就是我在阅读文章时收获的感悟远远不如听文章时来的高;
这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一直认为自己相对于听,更习惯于用眼睛去阅读书籍或者文章;
难道是因为顾衡老师的文采风格更适合讲出来?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人是视觉型的,有的人是听觉型的,还有的人是综合型的。
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哪种类型的学习风格更适合我们,因为研究表明:用适合自己类型的方式学习,并不能保证自己学习进步更快;
谈到学习,有人推崇快乐学习方式,认为因为找到一种愉悦的方式去让自己体验学习。这种方式并不是没有理论去支持它的,最有利的证据就是:我们人更擅长记忆快乐的事物,让我们感到悲伤的事情,通常遗忘的很快。
然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让我们及时的回忆学习内容吗?比如我们学车,我们终极目的并不是在开车时,时刻想起老师传授地开车技巧,而是想要自如地控制一辆汽车。
这就需要将学习内容,从有意识地回忆,转变为无意识地使用;对一件事情产生肌肉记忆,才是我们的目标。
这需要练习也需要反馈,但过程极其地枯燥与无聊,这就是正确地学习方式,但他并不快乐。
听顾衡老师专栏时,我也很快乐,但我知道这种状态并不好,甚至有毒。顾衡老师只是我们学习读书过程中的一根拐杖,而我们仍然需要自己用腿去走路。
他是引路人,但发掘读书过程中的美和精华,仍然需要我们亲力亲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