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议《六国论》

议《六国论》

作者: 闲天信步 | 来源:发表于2018-08-01 12:07 被阅读31次

  苏氏父子二人苏洵、苏辙各论六国败亡,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苏辙:“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苏氏父子的《六国论》便可见一斑了。

  同是分析六国败亡的原因,父子俩各有各的讲究。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的子孙不牢记先人祖辈创业的艰辛,不珍惜来之不易的方寸之地。秦国一来进攻,为了一朝一夕的安稳,如弃草芥一般双手奉上玉帛城邑。奈何这对贪得无厌的秦国犹如抱薪救火,奉繁侵急,破灭早已成了定局。至于不赂者如齐、燕、赵国,也都在那些赂者的影响下,亲附秦国,行刺秦王,冤杀良臣名将,不战自败了。

    由此可见,面对强敌,六国非但没有谨慎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反而一味地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吓倒,白白放弃了本能战胜的可能性。苏洵一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仅对风雨飘摇中的北宋,便是对现如今的我们也不能说没有警示意义啊。

  而苏辙则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不知天下大势。从地理位置上看,韩、魏是齐楚燕赵四国抵抗秦国最好的屏障,可四国却为了蝇头小利,背盟败约,轻易丢弃了韩魏两国。这样一来,秦国顺势收服了韩魏,自然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肆意东侵,最终六国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盘好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看来成大事者,必得目光远大,有谋略,有规划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虽说父子两人立论各有偏颇,但也各有千秋,角度独特,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结构严谨。

  当时北宋局势,北有契丹,后建辽国,西有西夏,虎狼环视。北宋政府未能及时抓住时机,整顿吏治,富民强兵,礼天下贤才,审视天下大势,外御强虏,内修法度,休养生息。虽以天下之大,却不断地割地求和,终导致“靖康之耻”,偏安东南一隅,“隔江犹唱后庭花”,令后人痛之惜之,“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后人哀之,尚需鉴之。

相关文章

  • 议《六国论》

    苏氏父子二人苏洵、苏辙各论六国败亡,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苏辙:“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 一次关于六国灭亡的讨论

    苏洵写了六国论,苏辙写了六国论,李桢写了六国论…… 关于六国灭亡的话题作文现在开始讨论。 苏洵:不该这么的软弱,六...

  • 六国论疏

    六国论疏 苏公老泉之于《六国论》,其中之理,共所知也。然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吾以为其误。 燕乃...

  • 2021-08-14随笔

    初读《六国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以割城来得一夕安寝。实则犹抱薪救火。今日重新朗读苏洵的《六国论》,以...

  • 议议出行

    《议议出行》(2017) 小的时候,是个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 那时家住横店农村,外婆家距我们村也只十多...

  • 致少年

    少儿何须六国论,一身戎装照乾坤。踏上凌霄不变志,万古美名佳话存。

  •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 六国论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王以此也。”盖三者,互为裨补,不相失矣。若秦,其初虽有人和之阙,然以地利之便,渐吞六国...

  • 六国论

    导入 齐读。老师把全文都背会了。订正字音。 梳理一下文章思路 问:苏洵是站在北宋的立场还是史实的立场? 引导找语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议《六国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vl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