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给自己订了每年读十本书的计划,上周日去书店买了一大堆书,这个计划还是很容易实现的。
购买的书有:《挪威的森林》、《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复乐园》、《化身》、《人民的名义》、《国家公诉》、《无影灯》、《白鹿原》、《失乐园》、《羊的门》等等。

“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想起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想看个书非常不容易。村里的朋友只有谁手上有本小说或者杂志,就主动上门去找人家借。一本新书往往在众多朋友中流转成破烂之书。那时候流行的梁羽生、金庸、古龙、三毛、琼瑶以及当代诗人顾城、舒婷、汪国真等人的作品都是在不断的借传中所看到的。当然包括流行的手抄本《少女之心》,可以说都是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读完的。很奇怪,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注意用眼习惯也没有近视,更没有耽误正常的学习。印象深的一次,就是中学时上数学课,一看内容简单都会,就把头低下看小说,好象是本正能量的小说。看的聚精会神,连老师走到身边也不知道,老师看到后,也没有说我什么,只是眼神暗示。上学时候因为成绩不错,得到了老师的不少厚爱。

优秀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糟粕的作品一弃了之。后来条件慢慢好了,就开始买书。这么多年漂泊在外,唯有我的邮票与书籍跟着我南征北战,从不丢弃。沙发上、床上、桌上、车上、卫生间哪里都有我的爱看的书,就象康百万庄园的“三上”一样,利用一切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始网购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书,地摊上也经常购买一些打折的、盗版书籍。我的经验就是:一些优秀的作品必须买精装正版的,这样益于保存。儿子这点倒遗传我了,也喜欢看书,还时不时给我来一段。现在电视节目流行一个“朗读者”,在家里也开始了我们各自认可喜欢的书籍与段落,朗读并分享给家人。

现在是个浮躁的年代,人人都有怨言,都有戽气,都有压力,阶级分化更为明显。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们趾高气扬,不劳而获,挥金如土,荒淫无度。底层百姓艰难度日,社会不公、司法不公、机会不公平,底层老百姓感到没有前途。想静下心来的时候,唯有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现实是:即使你考上了一个普通的大学,目前的教育制度,国家不包分配,如果没有强硬的社会关系,如果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如果个人能力不是过于突出,那么毕业即失业。一些好的工作机会根本轮不到你的头上,这就是为什么农村大学生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多媒体发达,人人一部手机。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低头族。以前在北京的地铁上、大街上到处都是手拿r报刊的,现在都是一手拿机的。时代不同了,快节奏的生活,快餐享受。

读书与旅行,二者都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书上,在路上,都是一段勇敢前进的人生。读书更是填补个人人生阅历的方式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