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的故事核心来源于老舍先生从朋友那里听到的两个真实故事:一个车夫几次买了车又卖掉,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一个车夫被大兵抓走,又趁乱偷回了三匹骆驼。这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关的故事,但老舍先生把它们结合起来,便有了骆驼祥子。按照老舍自己的说法,"骆驼只负引出祥子的责任",只是个引子。但是,如果你先了解了祥子的故事再去看小说,或者重读这部小说,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的确,骆驼不过是祥子的外号,在故事结构上似乎也无关轻重。但老舍却在无意中通过骆驼的特点写出了祥子的命运。祥子在第一次买了车之后,被宪兵连人带车抓走当了壮丁,然后在战乱之后牵走了几匹骆驼。他刚一牵起骆驼,就后悔了,因为骆驼负重惯了,"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地慢走,骆驼怕滑;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者扭了膝"。这写的不也是祥子吗?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大抵如此。
祥子在最终彻底沉沦之前,面对一次次打击,就有过绝望,但他还是相信自己能够东山再起,觉得埋头苦干一定还能再买上车,还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但我们也可以发现,祥子的要强其实是建立在逆来顺受的基础上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总是掉到坑里,更不曾想过反抗。每次被坑,他都想过放弃,但紧接着就告诉自己,算了算了,只能这样了,再苦干一段时间,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说好听点,这是要强;说现实点,这是自我安慰。
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在祥子的身上看到了阿Q的影子。每当看到老舍对祥子内心冲突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就好像看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他们都无意地遵循着精神胜利法。老舍在《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一文中说:"像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们简直没法不受他的影响。"鲁迅曾经断言:"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阿Q)的影子。"老舍笔下的祥子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祥子初到北平时,是一个精壮小伙,对自己的身体有着迷恋般的自信,相信自己会拉上属于自己的车。三年之后,他终于买了第一辆车。军阀混战时,他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冒险把客人拉到了城外,结果连人带车被抓。他逃命时偏偏要带着笨重的骆驼,因为"就是地上的一根麻绳,他也乐意拾起来,即使没用,还能稍微安慰他一下,至少他手中有条麻绳,不完全是空的"。车是没了,但也不能什么也不落。
第一次丢车对祥子的打击不算太大,毕竟他还有卖骆驼得来的几十块大洋,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再次凑够买车的钱。但虎妞的圈套,又打破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觉得自己逃不出虎妞的手掌,却又想着"总有个缝子使他钻过去"。但孙侦探的敲诈,让祥子无缝可钻,只好向虎妞妥协。结婚后,虎妞真的怀了孕,也给他买了一辆车。他本来想的是娶一个一清二白的好女人,但他现在就这么打算过安定的小日子了。
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又一次失去了所有。小福子有心和祥子在一起,但她的酒鬼父亲和两个弟弟却让祥子感到无奈。祥子从此真的堕落了,不再洁身自好,总是和别人抢生意,耍无赖。当再次遇见曹先生时,他又有了希望,赶紧去找小福子,结果小福子却因为被卖到"白房子"里而自杀了。祥子一蹶不振,丧失了最后的希望,成了行尸走肉。祥子的精神胜利法与阿Q相比,看上去是积极的,但建立在有退路和余地的基础上。当他最终没有了余地,精神胜利法也就无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