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天下长河》正在热播,要说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高士奇巧借龙牌为安置移民筹款一事。
1.
话说康熙十五年,黄河又一次决堤,致使两岸黎民百姓再遭水患侵扰,流离失所。
作为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对黄河那是既爱又怕,爱它古老悠久,源远流长,能灌溉万亩良田;怕它桀骜不驯,洪浪滔天,顷刻间就吞噬了一切。
由于年久未治理,黄河水位逐年抬升,单纯加高堤坝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已经降不住这条暴躁的黄龙。如今的黄河已成为人们了心中的“忧患河”。
民间在相传一句话: “黄河清,圣人出”,充分说明了治理黄河的难度之大。
年轻的皇帝在稍稍站稳脚跟之后,老成谋国地为自己确立了三个奋斗目标: 削藩、漕运和河务。这三项目标既是稳固政权的必要举措,又是关乎帝国前途命运的三架马车。黄河不出乱子,运河保证有水,三藩才能尽除。反之,结果不可想象。毫不夸张地讲,康熙此时无异于被架在火上烤着,看来,皇帝也不好当啊!
前线,征讨吴三桂的仗已经打起来了,后方,黄河决堤了。漕运随时可能中断。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怕什么就来什么。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下达了大修黄河的命令,希望彻底根除水患,一劳永逸。不得不说,这是一位有大格局,有超常胆略的皇帝,后来的一桩桩历史大事件(收复台湾、平准葛尔,签署尼布楚条约等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
在这个世界上,你但凡想好好做一件事,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反对和掣肘,尤其是来自利益共同体的牵制,即便贵为皇帝也不例外。
河务工作历来被国家视为民生工程,由于其特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涉及多部门多项目,当政者花起银子来那是决不敢含糊的。这样一来,使得河道衙门成为了贪婪者眼中的肥肉。
为了从中渔利,一些不法之徒不惜铤而走险,火中取栗,一个个捞得脑满肠肥,却只拿豆腐渣工程交差了事。反正在不懂行情的大多数人眼里,黄河决堤是老天爷也管不了事,他们根本不必为此良心不安。
于是,黄河年年修,年年决堤,河道总督们的日子就这样年年逍遥地过,直到遇上了较真的实在人一一靳辅。
3.
皇帝终于下定决心要整顿河务了,也算慧眼识英才,深谙河务的靳辅有幸被任命为河督总管,拉开了大修黄河的序幕。
工程开启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安置移民,此事可参考关于三十年前三峡工程的纪录片《三峡伟业》的片断来了解,粗略计算搬迁安家款为二百五十万两银子。
就是这样一笔事关地方稳定的款项,皇帝早就发了话下拨,奈何各部官位尸位素餐,先是上下串通百般阻拦,后又千方百计毫不作为,愣是看着好好的工程上不了马。下面急得火烧眉毛,上面不紧不慢喝茶读报(奏折)。
不是皇帝大人没有权威,奈何牵扯太多要顾及平衡,所以事情很难办,皇帝火上头。这时侯,草根丞相高士奇主动请缨,要去趟一趟这池浑水。
4.
两江地界是出了名的肥得流油的地方,发展农桑,搞活经济,国库充盈,别说二百五十万两,就是再番二、三倍也是不在话下的。
那地方官为什么一直哭穷说没钱呢?只因这些国家的蛀虫中饱私囊,拿着国家的钱或去放贷,或去投资矿产,走了歪路,致使国家急需时无钱可用,可恨至极!
恨归恨,高士其眼下当务之急是办好差,让河道上有钱花。于是他声东击西,先以查库银为由迫使两江总督阿席熙深夜借钱充盈银库,然后假意说笫二天要押解京师,及至阿席熙第二天愁苦脸求他手下留情时,他却一反昨天的态度,说要向圣上禀报阿席熙敬业安民,安置款已发放,同时透露出他已知道阿拿库银建铜矿之事,并告诉阿,等铜矿盈利后归还国库岂不是神鬼不知?
刚才还忐忑不安的阿席熙转忧为喜,也许此时他心里对高士其恨得牙痒痒,却也不得不佩服对方的八面玲珑。
于是乎,皆大欢喜,皇帝遂了心,河务上有了钱,阿席熙过了关,阿的后台老板索额图也保全了脸面。此事高士其办得那叫一个高明,其造诣堪称黑带九段。
5.后话
试想,如果高士其是个愣头青,拿着龙牌按着牛强喝水,事倒是办成了,却会因为这区区二百五十万两银子引发朝局震荡,破坏当前一片祥和的平衡局面,招致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倘若那时,皇帝陛下定会权衡利弊,弄不好牺牲掉他这颗棋子也未可知。历史上的汉景帝诛杀老师晁错就是先例啊。
所以,办事的最高境界是既办好了事,也不给老板惹麻烦,你记住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