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与洛通过自己的练琴与教学,发现了这样一种练习的现象。
学琴者只要未来一段时间,每次的练习内容都能“固定”下来时,并且所练的内容基本能够“背谱”演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减少了练习的时长,练习的效果不但不会退步,反而还会提高。
比如,学琴者准备用3个月的时间,练熟一首作品。那么未来3个月的练习内容,便可以“固定”下来了,也就是这首作品。
刚开始的几次练习,学琴者需要将整首作品进行“拆分”。根据自己每次的练习时长,以及能够承受的练习强度,“拆”成一段一段的“小内容”,甚至是几句为一个整体。
然后,假如每次需要练习一个乐段,练习的时长可以在20分钟到30分钟。
这样在保证了效果与进度的同时,也不至于学琴者每次都练得很疲惫。
一旦练完了整首作品,学琴者就可以将各个“小内容”,连在一起演奏,并尝试“背谱”。
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原先视奏完其中一个“小内容”,都得花费10几分钟的时间,而现在演奏整首作品,却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完成。
因为前期的“分段”练习,起效果了,使学琴者对各个部分都较为熟练了。
所以“整合”在一起演奏时,较高的完整性、流畅度,会为演奏“省去”很多时间。
那么,一旦熟练之后,这首作品每天练习5到10分钟就够了。
不要认为,练习时长变短了,练习的强度也会跟着变低了。
时长与强度之间,其实并不完全呈“正比”。
看起来练习时长变短了,其实是练习的侧重点变了。
原先是熟悉作品,熟练乐谱,现在转为强化作品的熟练度,并通过进一步的提速,在不断重复中,以此增加作品的练习强度。
当你能将一首作品,准确演奏到100多的速度时,虽然只练了10分钟,但这种练习强度,这种对学琴者体力与精神上的消耗程度,可比刚开始视奏练习时的那30分钟,要大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