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兰曾经是中国国家羽毛球队一线女单队员,世锦赛冠军,2008年奥运会女单四强,是羽毛球运动金字塔尖的人物。
当她走下赛场,成为妈妈,当她把运动场上的思维带到育儿中,结果却体验到了诸多挫败感,被现实啪啪打脸。
帮助她在赛场上赢得无数高光的追求完美和高要求的思维成为她育儿路上的巨大阻力。
当运动员的时候,卢兰只要做好自己,高效地训练比赛,其他事情都有人安排好。当妈后,卢兰也习惯性地觉得,要为孩子把所有的事情准备到最好,让孩子无忧无虑地成长,所以能帮孩子做的就顺手做了,比如孩子自己费半天劲才吃了一口饭,不如大人直接喂来得又快又干净。穿不上鞋子,就帮他穿好。这种事无巨细的安排,大人做起来显然效率更高,很快就能完成,并且结果可控。带孩子出门,卢兰会把所有的细节都想到,准备好所有的东西。要带吃的喝的和孩子的餐具,穿的干净的衣服,备用的衣服,小毛巾小毛毯,消毒巾,纸巾,在外面吃饭前,会把桌子用消毒纸巾擦一遍,再铺上孩子自己的餐巾垫,再给小朋友的手消毒,带上围兜,喂他吃饭。
这样安排,在孩子小的时候还看不出问题来,一切都在大人的计划掌控中,生活在高效推进。
然而随着孩子懵懵懂懂步入小学,问题开始显现: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写字慢,作业完不成,回家全家人盯着他写,从来都是高要求高效率的卢兰死死盯着眼前磨唧半天写了一个字的孩子,满脑子的火蹭蹭往上窜;不合群,不知道怎么跟其他孩子交流,坐不住,经常被老师批评,导致孩子不想去学校。
因为习惯了被妈妈安排一切,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掌控感,对所有不熟悉的事情有强烈的畏难情绪,不愿意参与,遇到问题就哭。
卢兰帮孩子安排的事情和做的选择太多了。为了高效完成一件事,所有大人替孩子顺手做的小事,对孩子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他们没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却希望突然有一天孩子什么都会做,能自信面对外面的世界,这可能吗?
又因为妈妈的要求比较高,孩子不敢说话表达自己,怕说错,而他日常所见,所有事情都应该要做好,不能出错。
育儿不是上赛场,妈妈不用那么勇猛向前,时刻紧绷,而是要学会退后、放松。育儿这件事情就是反速成反效率的,要慢慢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倡导要当个懒妈妈,笨妈妈,60分妈妈。
董宇辉说:爱的太少,爱的太满,都是一种残忍。作为妈妈,我们不需要活成六边形战士,承认自己有时候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其实反而是给孩子留下了成长的空间。作为妈妈最好的状态,是成为那个背后托底的人,那个支撑他成长的人,而不是替孩子冲锋陷阵。
那是孩子的人生,咱们不能越权。
当然,孩子遇到困难咱也不能坐视不理,该帮还得帮。比如,卢兰的孩子遇到了各种问题,作为世界级运动员的她,拿出她擅长积极解决问题的特质,积极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坚持帮孩子养成练字和运动的习惯,慢慢让孩子找到了自信。
所以,松弛感,是当妈最好的状态。
在我心中最具松弛感的亲子画面就是:妈妈坐在沙发上织毛衣,孩子在旁边玩喜欢的积木,各做各的,同时又同在,还能有一搭没一搭的交流,孩子需要帮助时,妈妈也可以放下手中的针线来帮助孩子。
嗯,这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