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胜利
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外交官顾维钧据理力争、慷慨激昂(陈道明《我的1919》)。据说与会的欧美列强代表深受震动。
随后,由于北洋政府没有做好保密工作或故意泄密(其实是一样的),因此爆发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群众的外交抗争,完成了顾维钧在会场上尚未完成的工作。
国际条约是否应该遵守,不在于是否公平,不在于是怎么签订的,不在于条约的内容是否令其中一方不高兴。而仅在于条约合法与否。
如果说北洋政府如小偷般盗窃偶然成功了,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就是暴力程度低于义和团、策划层次高于义和团的外交行动。
国民政府北伐占领汉口、南京、上海等城市后,各地群众往往“自发”冲击英国等欧美国家的租界,国民政府的外交官,已经不再重复顾维钧式的真情演绎了,列强收到的答复,无一例外,国民政府官员均表示事先毫不知情。
一战后的国际社会,对于所谓殖民主义这种赔本买卖,英美等列强,早已不再象当年义和团时代般义愤填膺。列强的退出,意味着势力均衡不复存在,东亚大陆成为苏俄策反与控制的重灾区。日本与苏俄不同,类似列宁这种所谓“放弃一切在华特权”,实际上却同时扶植与策反国、共、冯玉祥、北洋的行径,日本人是做不出来的。日本的矛盾角色,就是一方面纠结于废纸般的所谓“文字协议”,另一方面确实也蠢蠢欲动,新晋强国总是希望能额外拿多点。
顾维钧是职业外交官,外交官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要据理力争,而且要懂得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外交技巧,维护好国家权益,这些都是职业外交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至于外交官付出努力后的结果,不属于普通外交官员的掌控范围。
顾维钧的外交胜利,向来就被过分渲染与夸大,以致成为外交神话,仿佛顾维钧几乎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最初的不利局面。其实解读顾维钧的案例,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史料的支持与分析,仅凭常识,就足以揭开神话的虚假性。
如果战国时的秦国向韩国或魏国提出领土要求,在虎狼之师的秦国大军兵临城下之时,突然出现不可思议的画面:韩国或魏国的使者到了秦军大营,向秦军将领据理力争,并在声泪俱下的情绪下,告诉秦军将领,秦国要求割让的领土,对韩国或魏国多么多么重要,韩国或魏国人民从感情上,无论如何绝对不能接受割让领土的事实。秦军将领最后被打动与感动了,同意退军。
显而易见,这种画面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同样的逻辑,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神话故事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同事无所作为的表现,反而符合符合常理与生活的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