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基金投资背后的理论逻辑——北大金融学课笔记(十四)

基金投资背后的理论逻辑——北大金融学课笔记(十四)

作者: 小小逗号在阅读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11:24 被阅读110次

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为基金的分散化和专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投资组合就是把资金投资在不同的证券上,和单个的证券相比,投资组合最大的优势就是“分散风险”,基金投资就是一种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风险随着所包含股票数量的不同而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方差是金融学里面衡量风险的指标。

组合中随着股票数目的增加,风险会逐渐降低。因为不同的股票,它们的波动是不一致的,这些不一致部分的波动会相互抵消掉,这就是分散化的底层逻辑。

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设计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可量化的逻辑框架,用历史数据就可以准确地找到最优的投资组合,实现组合收益最大,风险最小的投资决策。

二、阿尔法收益和贝塔收益

金融资产的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整个市场的风险,另一个是来自资产个体的风险。威廉·夏普在《金融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把金融资产的收益拆解成两个部分,和市场一起波动的部分叫贝塔收益, 不和市场一起波动的部分就叫阿尔法收益。如果贝塔等于1,意味着这个金融资产和市场波动保持一致;如果贝塔大于1,这个资产涨跌的幅度比市场还要大;如果贝塔小于1,那这个资产的涨跌幅度就会比市场小。这个理论可以更准确、有效地给资产定价。

对基金来说,指数型基金,就是被动的基金,它挣的是一个贝塔收益,也承担着和市场一样的风险。而主动型基金,挣的是阿尔法收益,和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选股和择时所带来的风险就是密不可分了。值得注意的是,挣贝塔收益的基金不一定是完全被动和低风险的,它完全有可能胜过市场上鼎鼎有名的基金经理们。

阿尔法收益是不可持续的,市场上的基金业绩存在一个向均值回归的规律,比如说基金经理看好的股票,挣得一个好的阿尔法收益,那么其他的基金经理也会购买这些股票,导致这些股票的收益率下降,所以他的阿尔法收益向均值回归了,这就是市场有效性的动态过程。

三、如何挑选基金经理

在投资的世界里,活得久才是王道。在选择基金的时候,我们应该找那些资深的,经历过牛熊转换的基金经理。

由于人们的“短视”和“有限注意力”的认知习惯,我们对近期数据比较敏感,近期耀眼的基金业绩对我们的冲击比较大,让人容易产生高收益错觉。实际上,这些近期的业绩可能是被操纵出来的,强调一味的高收益,实现上有可能让我们输得倾家荡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长期持续获得稳定收益的基金。

一般来说,基金经理从业的年限越长,他所管理的基金业绩会越好。而那些没有经历过周期洗礼过的玩家,本身就是一个市场风险。他们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有时候甚至会将一个小小的冲击变成一个系统性风险。相反,那些穿越经济周期省下来的基金经理,会有更好的风险控制能力。

四、购买基金大杀器——晨星九宫格

晨星九宫格是判断主动型基金的投资风格。因为不同的投资风格所承受的风险、取得的收益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评价基金的标准会有所不同。

晨星九宫格从两个维度来评价基金,一个是股票的规模,分为大盘、中盘和小盘,另一个是持股的成长性,分为价值型、平衡型和成长型。这样就把基金分为了9个网格,每个网格对应一种基金投资风格,给基金的投资组合提供了行业标准。

这两个指标是怎么定出来的呢?如果说一种股票的收益比另一种股票高,那么大家就会争相去买这种股票,结果是把股价拉高,收益下降。所以不管成长股还是价值股,大盘还是小盘,它们的收益率都没有显著的差距。但是市场上却存在一种溢价:价值股的收益率高于成长股,小盘股的收益率大于大盘股。

五、基金选择的思考框架

在金融的投资里要考虑的两个:一是收益,二是风险。我们总希望能获得收益率高,波动率低的基金。所以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比值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个比值叫“单位风险收益率”,就是所承担的每一个单位风险带来多少收益,这个比值越大,说明每个单位的风险带来的回报率越高。还是一个重要风险是加杠杆,用了几倍的杠杆它的波动率就相应扩大几倍,当然,收益率也相应增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金投资背后的理论逻辑——北大金融学课笔记(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ec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