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大学
蓝天里,是九百年前的仙鹤——《瑞鹤图》赏析

蓝天里,是九百年前的仙鹤——《瑞鹤图》赏析

作者: 橙驼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15:50 被阅读0次
《瑞鹤图》周边

看,今天介绍的这幅作品在艺术史上非常出名,衍生出非常多的周边:汉服、折扇、手机壳……,大家甚至也使用过这类产品,对此有过一些了解,没错,它就是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

这幅作品让我们有幸得见九百多年前空中飞舞的仙鹤,它也是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下面让我们走进这幅画,看看它的美……

《瑞鹤图》,绢本设色,51×138cm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分为两个部分,右边是徽宗的画,左边是徽宗的题字。

《瑞鹤图》题字

先来看看字的内容,我们也分为两段来看,第一段写的是:

“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倐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颇甚闲适。馀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都民无不稽首瞻望,叹异久之。经时不散。迤逦归飞西北隅,散。感兹祥瑞,故作诗以记其实。”

在这里,徽宗讲述了画这幅画的原因。那是大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元宵节,都城汴梁正在举行盛大的灯会,这天好不热闹,从“庙堂之上”到“江湖之远”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喜上加喜的是,这天宫殿之上忽现一群仙鹤盘旋往复,“经时不散”,随后便又向西北方向飞去……

“仙鹤事件”可把徽宗高兴坏了,这是祥瑞之兆啊!于是回去之后便把这一奇观画了下来。

《瑞鹤图》题诗

字的第二段内容是徽宗的一首诗:

“清晓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这首诗进一步描绘了当天“仙鹤事件”的盛况,徽宗欢喜之情溢于言表,题完诗后他在最后又写上“御制御画并书”,和“天下一人”的画押,这也进一步表明此画是徽宗亲作无疑了。

我们看他用的是自己独创的“瘦金书”,是不是丽美之气袭人,婀娜多姿?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可以说相当独特了,中国历代那么多皇帝,书画成就最高的当属宋徽宗。另外,我们再看他末尾的签名“天下一人”,这也是徽宗特有的一种签名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符号,需要拆解、组合来看。

《瑞鹤图》

现在我们再来看画里的内容:蓝蓝的天空中飞舞着十八只仙鹤,殿顶两端的鸱尾上各立着一只,共二十只,它们活灵活现,姿态各异;大殿的高度与天空的高度大概是1:2,让人不由自主地向上看那群仙鹤,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特殊视角,好像观者也是和仙鹤一张飘在空中;虽然画面上有二十只仙鹤,但是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徽宗必是苦心经营了它们的姿态与位置,使其反而有一种美感,妙哉妙哉!

《瑞鹤图》局部

我们看鸱尾上那两只仙鹤相互回首形成巧妙的照应,也有引导视线的作用;左边那只还没有站稳,右边那只站得笔直,仿佛在引吭高歌;再仔细看,它俩脖子上黑色部分的面积一多一少,形成对比,也表明了姿态的不同。

《瑞鹤图》局部

再向上,看,它们的姿态多么优美、多么灵动、多么自由啊,九百年了,依然可以感受到徽宗刻画之精细。它们的眼睛是用生漆点上去的,所以看起来立体感更强。也有人说,仙鹤(丹顶鹤)飞翔时脖子应是笔直的,那么,是徽宗错了吗?

我们知道,徽宗对于动植物的研究是很精细的,他曾表示要画出一朵花早、中、晚不同的形态,曾研究仙鹤落在石头上时哪只脚先着地。所以,我想徽宗也知道空中仙鹤的脖子不会弯曲,他故意将其画弯,是为了追求美的另一种可能性。

《瑞鹤图》局部

视线往下移,我们看房子画的也很精细,殿顶与下面的隼牟结构非常准确,精心安排的云朵也打破了只画大殿的单调性。天空的蓝是用石青色一遍又一遍染上去的,这个过程特别费劲,只有这样才会显得特别厚重。

画的寓意很美好,但徽宗的结局却没那么美好。完成画作五年后(1127年),金兵攻入汴梁,北宋灭亡,大量金银珠宝、古玩书画被抢走,连徽宗自己也被掠走。

作为皇帝,他并不杰出;作为一名书画家,他是那颗璀璨的星。这幅《瑞鹤图》被徽宗认为是“祥瑞之兆”,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宝玉院子里的白海棠在不属于它的季节突然开花,家里人都高兴坏了,纷纷过来看,谁料没多久宝玉的玉就丢了,魂也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蓝天里,是九百年前的仙鹤——《瑞鹤图》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eq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