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滴”,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旅游城市里,三轮车是最灵活的,后半部分像是黄包车,前半部分是自行车的模样,车篷是蓝色的,看着爽心悦目,坐垫是褐色的竹席,刚刚够并排坐一对儿情侣。晴朗的天气,若是不出远门的话,靠在靠背上,吹着凉爽的风,没有出租车的闷,也没有公交车的空调味儿,却能有两者一样的快速和便捷,还能扫一眼窗外的风景。
坐在车上溜几眼,发现所有的城市大同小异,无外乎洗发店啊,兰州拉面啊,面包店啊,五金店啊,菜场啊,服装店啊,政府部门啊……
这个城市最多的就是小桥流水,隔三步走五步,总有细细的一条河流,伸懒腰似的破城而过,黛瓦白墙的小楼相对而立,屋檐下火红的灯笼随风轻摇。最妙的是春天吧,斜斜插过来几支春风裁剪的柳枝,或者河面上蜿蜒着一棵开花的桃树对水梳妆。风来的时候,花瓣义无返顾地落下枝头吻上河水,三三两两地随水而去。小小的石拱桥上,如果正好走过一个穿旗袍的姑娘,那便又是一道曼妙的风景了。小河边,家家户户门下都有短而陡峭的楼梯沉在小河里。
吱呀呀,摇来一只乌篷船,船里,传来听不懂的吴侬软语,透着岁月的沧桑。
如果说房子是长在小城身上的器官的话,那么大大小小的路就像是小城的血管了,车夫们谙熟这小城的每一条肠子和血管。一边左顾右盼,一边随时准备将车轮踩动起来,一只手扶着车把,另外一只手随时搭在车闸上。遇到红灯转绿灯,“嗖嗖”抢先飞出去的不是私家车,而是三轮车。
就算是过马路,三轮车师傅也是不慌不张地,转过方向来,瞅准来来往往的车辆稍微空一点的当口,一边“唉唉唉”地叫,一边气定神闲地用手搭着车闸,脚下却生风般踩得车轮呜呜转,私家车只得慢了速度。所以过马路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三轮车一起过马路,你尽可以等她一起过。因为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甚至敢于和私家车争先恐后的能力,是过个马路都要提心吊胆的你,修炼不来的。
反差的是,骑车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坐车的,大多是20来岁的年轻眷侣。若没客人,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话,打扑克,似乎也不全是为了生计。如今滴滴,摩拜等异军突起,坐三轮车的人,越来越少了。
唯有那见惯人间潮起潮落的京杭大运河,依旧繁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