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本章导读
-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中医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主要是汉文化),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以上内容是教课书上的内容,看看就好)
以下内容需要仔细思考,深刻理解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性
- 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 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 医药知识(经验)的积累
-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和整体观察)
-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
-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综合)专著,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为众多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之名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出现的意义
·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观念 - 《难经》: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所著,补充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辩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 《神农本草经》:汉代医家集体创作,建立了中药理论四气五味的框架。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 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 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家、医书编纂家王叔和所著。*
-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
- 第一部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
-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 《三因极——病证方论》:宋陈无择撰,中医综合性著作。
-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震亨
刘完素:又叫“刘河间”,寒凉派代表人物。
李东桓:易水派(补土派)代表人物。
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人物。
朱震亨:又叫朱丹溪,养阴派代表人物。
- 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
- 大型类书丛书的编纂:《医宗金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辩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 - 藏像学(解剖学)的发展,淤血理论的建立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 近代和现代:中西汇通和中医现代化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
-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 生理的整体性:结构和功能的一体——五脏一体观;精神和形体的一体——形神一体观
- 病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的在分析病证病理时的具体体现
- 诊治上的整体性:
-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天地间阴阳二气活动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调节机能失调,就容易生病。
-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防治时注重自然与人体的关系;养生上顺应自然规律;治疗中因时因地制宜。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社会环境→人的精神→疾病
(二)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里活障碍的完整生命过程。
-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反映状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
-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个别、孤立的现象。
- 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病是阴阳失调、正邪斗争的全过程;症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现象,是构成症和证的要素;证是疾病某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反映。证将症与病联系起来,揭示了疾病与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
- 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 辩证论治是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确定证候,拟定治则治法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 辩证是在认识疾病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 论治是在辩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 辩证与辩病相结合
- 辩证是对证候种类的分析和辨认,辩病是对疾病种类的分析和辨认。
- 辩病是为了从正邪斗争的角度来把握疾病的整体规律;辩证是为了辨别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疾病的病理本质。
- 辩病——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规律;辩证——确定当下的证候。即“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不同,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因而治法不同。
-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治疗。
五、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一)取象比类
运用象形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推论,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据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思维方法。
- 根据精气学说和“天人一体” 的细想比类人体,说明人体是由气的升降聚散运动所维系的一个小宇宙、小天地。
- 用阴阳学说比类人体,说明人体内外的阴阳运动平衡状态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 用五行学说比类人体,说明五脏分别具有木火水金土的功能和特性,五脏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联系。
(二)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归纳演绎
- 归纳是指从个别、特殊的认识或规律到一般和普遍结论或规律的思维过程。
- 演绎是指由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特殊性或个别性知识推理过程。
(四)试探反证
- 试探是指根据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分析,作出初步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然后再根据反馈信息作出适当调整,以建立正确的应对方案的一种逐步深入接近实质的思维方法。
- 反证是指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