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作者: 乐优学堂 | 来源:发表于2020-05-10 00:38 被阅读0次

绪论

本章导读

  •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中医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主要是汉文化),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以上内容是教课书上的内容,看看就好)

以下内容需要仔细思考,深刻理解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性
  • 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 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 医药知识(经验)的积累
  2.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和整体观察)
  3.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
  4.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1.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综合)专著,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为众多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之名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出现的意义
    ·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观念
  2. 《难经》: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所著,补充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3.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辩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4. 《神农本草经》:汉代医家集体创作,建立了中药理论四气五味的框架。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 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 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家、医书编纂家王叔和所著。*
  •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
  • 第一部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
  1.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 《三因极——病证方论》:宋陈无择撰,中医综合性著作。
  •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震亨
    刘完素:又叫“刘河间”,寒凉派代表人物。
    李东桓:易水派(补土派)代表人物。
    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人物。
    朱震亨:又叫朱丹溪,养阴派代表人物。
  1. 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
  • 大型类书丛书的编纂:《医宗金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辩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
  • 藏像学(解剖学)的发展,淤血理论的建立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1. 近代和现代:中西汇通和中医现代化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

  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 生理的整体性:结构和功能的一体——五脏一体观;精神和形体的一体——形神一体观
  • 病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的在分析病证病理时的具体体现
  • 诊治上的整体性:
  1.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天地间阴阳二气活动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调节机能失调,就容易生病。
  •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防治时注重自然与人体的关系;养生上顺应自然规律;治疗中因时因地制宜。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社会环境→人的精神→疾病

(二)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1.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里活障碍的完整生命过程。
  •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反映状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
  •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个别、孤立的现象。
  • 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病是阴阳失调、正邪斗争的全过程;症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现象,是构成症和证的要素;证是疾病某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反映。证将症与病联系起来,揭示了疾病与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
  1. 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 辩证论治是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确定证候,拟定治则治法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 辩证是在认识疾病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 论治是在辩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 辩证与辩病相结合
  • 辩证是对证候种类的分析和辨认,辩病是对疾病种类的分析和辨认。
  • 辩病是为了从正邪斗争的角度来把握疾病的整体规律;辩证是为了辨别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疾病的病理本质。
  • 辩病——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规律;辩证——确定当下的证候。即“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不同,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因而治法不同。
  •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治疗。

五、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一)取象比类

运用象形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推论,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据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思维方法。

  • 根据精气学说和“天人一体” 的细想比类人体,说明人体是由气的升降聚散运动所维系的一个小宇宙、小天地。
  • 用阴阳学说比类人体,说明人体内外的阴阳运动平衡状态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 用五行学说比类人体,说明五脏分别具有木火水金土的功能和特性,五脏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联系。

(二)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归纳演绎

  • 归纳是指从个别、特殊的认识或规律到一般和普遍结论或规律的思维过程。
  • 演绎是指由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特殊性或个别性知识推理过程。

(四)试探反证

  • 试探是指根据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分析,作出初步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然后再根据反馈信息作出适当调整,以建立正确的应对方案的一种逐步深入接近实质的思维方法。
  • 反证是指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相关文章

  • 《河南传统儿歌》读书笔记(一)

    今天读了《河南传统儿歌》的绪论和第一章。 绪论 本书是以河南传统儿歌为对象,在绪论部分作者首先对儿...

  • 从《源氏物语》漫谈物哀

    目录 绪论····················································...

  • 3D数学基础

    介绍演示绪论

  • 绪论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OSI参考模型(七层协议) 引用层所有能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表示层传输之前是否要进行加...

  • 绪论

    抓住那条闪电 别让它跳进井里 我的后脑勺长了樱花 还未谢去 我的睫毛是红色的 红色是一种植物的脾气 站在山顶沉默 ...

  • 绪论

    健康评估基本方法:健康史采集、身体评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 具体内容: 1.护理诊断 2.健康史...

  • 绪论

    一、市场营销的起源 商祖王亥(营销界第一人) 商圣白圭智:就是要求商人具备善于分析形势,及时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的智...

  • 绪论

    什么是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一门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数据的特征、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设计的算法、以及...

  • 绪论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学科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其发展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主要成...

  • 绪论

    很久没有写些什么东西了,哦。有写!大一开始写了不少东西,但为什么提起这个话题我的第一反应是没有呢。大概是在大一上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绪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fr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