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成长再成长
《河南传统儿歌》读书笔记(一)

《河南传统儿歌》读书笔记(一)

作者: 邓洁儿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20:08 被阅读15次

            今天读了《河南传统儿歌》的绪论和第一章。

    绪论

            本书是以河南传统儿歌为对象,在绪论部分作者首先对儿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往许多学者将儿歌和童谣进行了区分,认为儿歌是民间流传的儿童口唱的歌词,内容介于有意义和无意义之间(《儿童文学概论》)。童谣则是有腔有韵的便于口语的文学形式,大多含有讽刺意味。《儿童文学概论》)等。但是在当代学术语境下,儿歌既指可供演唱的歌曲,也指有词无谱的谣词,所以本著将儿歌与童谣视为同等意义。

             其后对传统儿歌的社会背景(没看懂哪里是社会背景)进行了梳理:“我国儿童人口数量庞大,但可供演唱的儿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少之又少,而在广大城乡,却存在许多生动活泼的传统儿歌。”(作者应该将前者儿歌和后者儿歌做一个区分,前者是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匮乏,后者是广大城乡丰富的资源),主要表述了本书的目的:旨在揭示河南传统儿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功能特征,将传统儿歌引入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体系,重点研究课程建设、音乐实践、儿歌创编、师资培训等具体措施。

             最后对儿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信中国成立后,儿歌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断代研究、地域风格、民族特质、价值功能等方面;当代各地编著的民间歌曲集成、歌谣集成、文化志、民俗志、民歌选等文献也收录大量童谣,河南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卓有成效。

           作者总结:

    1.传统儿歌对我国的儿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相关学术研究滞后,多侧重传统儿歌对儿歌创作的影响和艺术特点。

    2.有关儿歌教学实践的研究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创作技法、培养模式等方面。

    3.在学前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借鉴和运用传统儿歌的教学实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4.有关传统儿歌与专业儿歌创作之间关系的研究也相对滞后,须探索将传统儿歌融入专业儿歌创作的现实路径,为当前儿歌创作提供新的途径。

    第一章:社会格局变革下的河南传统儿歌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儿歌形成的背景与来源、历史发展与地位、价值功能与文化驱动。

    第一节:形成的背景与来源

    关于儿歌的起源大致有四种观点:

    1.萤惑说:将童谣看作是萤惑星(火星)降临人间、感应于人事,借儿童之口传达天意,警戒世人。

    2.占验说:古代常常通过占验的方式探索世界、预知未来,导致谶谣之术盛行,由此产生谶纬之术,其中有许多是以童谣形式出现。此类童谣均属于政治寓言性质。

    3.自创说:儿童自己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具有自发性,体现儿童纯真质朴的情感。

    4.成人创教说:成年人创作童谣。

    第二节:历史发展与地位

    作者将几千年来的河南传统儿歌的历史地位和功能作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上古时期的河南传统儿歌:突显谶纬占验(涉及政治预言或占验、预言、警示)。此类童谣与时局变乱有密切关系,不时见载于历代史籍中,在两汉、北朝时尤其兴盛。

    2.中古时期的河南传统儿歌:反应时政民风(唐宋金元时期的时事政治和军事战乱、褪去玄学迷雾,成为反应时政民风的重要晴雨表。)

    3.近古时期的河南传统儿歌:回归儿歌本质(回归儿童生活本性)。

    第三节:价值功能与文化驱动

    在现实生活中,儿歌承载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借“天命”干预政治和战争: 成人所创,伪儿歌、伪童谣、为政治利益和军事斗争服务。

    2.反映现实生活 揭露社会矛盾:准儿歌、准童谣、反映社会矛盾和生活习俗。

    3.反映儿童生活 体现儿童情趣:表达儿童现实诉求和喜怒哀乐,儿童自创、父母创作、词人乐人为儿童专创。此类儿歌占全部儿歌的大多数,但由于不被重视而史料鲜有记载。

    第四节:小结

            从源流上来说成人创教的情况较多见。在近当代,搜集整理儿歌童谣成为自觉的学术行为,但以资料搜集为主而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作者考证儿歌源流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其演变规律,为当代儿歌的创作和教学提供资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南传统儿歌》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gx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