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瓶子共读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No.15《饥饿的盛世》|从国策、国力、国民性剖析乾隆盛世

No.15《饥饿的盛世》|从国策、国力、国民性剖析乾隆盛世

作者: 瓶子学长 | 来源:发表于2018-02-13 09:23 被阅读18次
No.15《饥饿的盛世》

全书26.7万字,耗时6.1小时,阅读时速4.4万字。

一部介绍在乾隆长达六十余年的统治之下,大清朝国力由盛到衰的历史解读书籍。

作者张宏杰,蒙古族,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百家讲坛》主讲人。

本书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线条,将乾隆“盛世”更立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1.治国政策,由松到紧,再到松。

2.国力,攀向历史高峰,而又急剧下滑。

3.国民性,在政治高压下越来越扭曲。

1

治国政策。

乾隆治国政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简短概括“松紧松”。

乾隆是历史上登上皇位最顺利的一位,25岁顺利从雍正手上接过清朝的接力棒,开始自己长达63年的长跑。

第一阶段:乾隆元年至十三年。为了调整皇室内部关系失调的局面,收揽人心,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他首先将雍正帝长期监禁的政敌允禵等释放出狱,恢复爵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来十分尖锐的矛盾,为保持统治阶级各阶层人员的一致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治国方略上,前十三年广施仁政,减免百姓赋税。

第二阶段:乾隆十三年至约五十年。乾隆十三年,原配皇后富察氏病逝,也许出于悲恸的心情,也许出于当时巩固皇权政治的必要,乾隆性情大变,责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于皇后之丧无“哀慕之诚”,不得继承大统。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湖广总督塞楞额以皇后丧期剃发,被逮下狱,旋皆处死。而后就是疯狂的文字狱,持续三十年,一百三十件案例,乾隆以极端手段,扫除一切可能危及统治的思想萌芽。

第三阶段:乾隆五十年至嘉庆三年。皇帝是没有退休制度的。晚年的乾隆,精力、健康和智慧只剩了年轻时的几分之一,然而他的任务和职责却一分没少。如同一头衰病残疾的老牛,仍然要拉着沉重的大车,老皇帝有些力不从心了。同时也专注物质上的享受,对下属的行为也经常失察。

2

国力。

观察以下几组数据:

第一,人口数据。18世纪初,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为23.4%,到这个世纪末则达到了34.06%。除了食物革命,另一功劳归于水利。由于乾隆年间特别是中前期政治纪律清明,国家执政能力强大,黄、淮、永定河、浙江海塘都得到了空前有效的治理,各省主要河道也都得到了疏浚,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口多数时间在数千万人左右,只有少数几个历史时段突破过一亿。经过康熙、雍正两个承平时代,中国人口已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结果是共有人口14341万,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29696万,50年里翻了一番。

第二,人均粮食数据。历代粮食人均占有量,秦汉为985斤,隋唐为988斤,宋代为1457斤,明代为1192斤,而乾隆年间,仅为780斤。

第三,鸦片进口数据。1775—1797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鸦片1814箱。而1798—1799年,平均每年增至4113箱,到1800年,则达到4570箱。英国人在1793年跪求乾隆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在1842年通过战争一条不少地得到了。

第四,清朝的贫富差距之大,史无前例。清朝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清朝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财富永远受权力的支配。

3

国民性。

清朝的官员和百姓,完全是天壤之别的两个物种。

清朝的官员,帝国的毒蛇,伺机而动,一旦他们发现政策的空子时,通常会把个人利益伪装于国家利益之中,刻意把经念歪。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理,官员们热衷于编织关系网,相互通风报信,十分默契地协调行动。在他们的集体努力下,国家政治很快会陷入腐败的泥淖,每一位官员都会成为中饱私囊的“硕鼠”,本来属于皇帝或者说国家的“民脂民膏”被大量消耗,国家的治理成本大幅上升,最终出现“官逼民反”这个命定的结局。

清朝的百姓,普遍缺乏自尊心,是因为政府从来没有把百姓当成成年人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童和奴隶。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级官员的一点头而挨板子,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类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为麻烦了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荣誉感和尊严感完全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4

最后分享作者对乾隆一生行为的解读。

乾隆的性格十分复杂,行为反反复复,基于两个背景:一个,他是在尊荣至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潢贵胄,一生顺遂,在天资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对手,因此自视极高,高己卑人是他注定无法避免的缺陷。另一个,虽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质却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他一生为人行事,一举一动,都是围绕着“政治利益最大化”,围绕着“建立大清王朝万代永固之基”这个大局出发。为了这个大局,他可以柔如丝,也可以坚如钢;可以最仁慈,也可以最残忍。他是一个高明的演员,许多时候,他的性格变化,完全是基于政治需要。


言至于此,以上是瓶子对《饥饿的盛世》一书的收获,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可在留言区交流。

我是瓶子,我在简书立个flag,一年读一百本书,写一百篇读书笔记。

以下是读书笔记系列文章:

瓶子的读书笔记目录

我有一份构建知识体系的书单(内含600+电子书),你要不要

相关文章

  • No.15《饥饿的盛世》|从国策、国力、国民性剖析乾隆盛世

    全书26.7万字,耗时6.1小时,阅读时速4.4万字。 一部介绍在乾隆长达六十余年的统治之下,大清朝国力由盛到衰的...

  • 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

    一、盛世与危机 1.盛世 (1)康乾盛世: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

  • 饥饿的乾隆盛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就算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经济总量还是处于世界第一。乾隆时期,中国在世界...

  •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上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得不偿失的盛世 在乾隆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 1522年,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

  • 读书笔记之《饥饿的盛世》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乾隆的盛世是建立在对土地的极限榨取之上。而中国的内在结构决定了,这个模式的...

  • 狗不理非常事

    饥饿的盛世,前半本讲乾隆盛世的各个方面,后面可能估计要讲这种密不透风专制制度带来的弊病。 才读半本,一是乾隆对待孝...

  • 读《饥饿的乾隆盛世》

    除了免税救灾、鼓励垦荒等措施之外,乾隆皇帝在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鼓励人口流动方面都采取了卓有成...

  • 国庆读了的一本书《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国庆假期读了张宏杰(著)的一本书《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对世界和中国GDP的增长有了新的理解。 乾隆盛世...

  •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

    01 刚看完张宏杰的书《饥饿的盛世》,在很大程度上很颠覆了我对乾隆盛世的观点。 一直以来接受到的观点都是康熙乾隆盛...

  • 乾隆盛世的得和失——《饥饿的盛世》

    今天推荐的书是历史学者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作者用生动的史实,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乾隆。 1 有人曾认真统计过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15《饥饿的盛世》|从国策、国力、国民性剖析乾隆盛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hj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