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文档的时候看到这篇大约五个月之前当实习记者的时候写的一篇稿,因为片方没有要求出细稿,所以此稿并没有被采纳发表,现在贴上来做个纪念。不新鲜,各位见谅。
3月29日,新锐导演王雪博携他的处女作《清水里的刀子》在广州与观众见面。该片在2016年获得釜山电影节最高奖新浪潮大奖,瞬间进入观众的眼球。在那之后,它还在第36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拿到评委会最佳摄影特别奖和亚洲电影促进奖,在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荣获宗教精神奖,以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评委会的特别奖等等。
如今,时隔两年,这部收获无数盛誉的电影终于要上映了。它与《中邪》、《爆裂无声》定档在同一天——4月4日,这个独特的日子为影片的主题笼罩了一层神秘而意味深长的面纱。
改编自回族作家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作品,《清水里的刀子》由王学博执导,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三大知名华语导演担任监制为影片的质量保驾。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中国宁夏西海固山村里一位穆斯林老人要在老伴去世后40天举行“对亡人进行搭救”仪式,在儿子的建议下要把陪伴了自己十多年的牛给宰了,但牛似乎能感知自己的生死,在祭祀前三天开始不吃不喝,以此清洁内里而迎接死亡的故事。
4:3的画幅设计,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王学博采用固定镜头加4:3的画幅的方式,试图去还原一个与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有巨大差距的故事。影片里每一帧画面都及其唯美,人物的画面距离恰到好处,几乎每一帧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张单独的油画,可见王学博导演的美学基础相当扎实,他用极简的画面呈现了西海固这片净土以及这里的底层回民的现实生活。
不过这样的影像风格,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除了影片末尾出现的晨光片段之外,该片全程都是暗蓝色调,看的时间久了,就算画面再美,观众也难免会感觉困倦。
影片中的长镜头不管是对创作者还是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抛弃了全画幅,采用4:3的画幅,很多人担心无法展现西海固静美的景色,但是王学博用长镜头弥补了这种遗憾。平静的长镜头不动声色地游走在西海固空旷的景色之中,令人惊叹其美丽的同时又沉浸在影片的悲伤基调里。不过其实除了值得称赞的美感之外,悠长且缓慢的长镜头偶尔也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模糊。
对白不多,可全都是内心戏
看过原著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具有极多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短篇小说,石舒清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将马子善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直白,读者无需绕弯就可以接收到小说所要表达的情绪。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将其转换为电影就显得特别不简单,倘若不借助电影的对白或者旁白,很难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这部电影也就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过王学博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尝试。他虽然增加了许多情节,但是却没有过多地设置对白,而少得可怜的对白也都是简单的家常聊天,不过就是这些简单的对话才更耐琢磨,也是它们才撑起了整部片子的感情基调,透露着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老马虽然不舍得将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牛宰了搭救老伴的亡灵,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不过即使在他与儿子短小的几句对话里,观众仍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不舍;老马到村长家里要求批一块坟地,也只是用简单的对白陈述了这样一件事实,而老马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的心理活动却没有长篇大论,给了观众很大的思考空间……
生死之外,更具现实意义
作为文坛里一部倍受关注的作品,《清水里的刀子》谈论的是生和死的问题,它对于许多导演来说都极具吸引力,但很多人都不敢轻易触碰它。而且要将一部6000多字的短片小说改编成93分钟的电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王学博做到了。借由少数的旁白和大面积的画面来表达心理活动,使得《清水里的刀子》这部影片变得很耐看,很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一家人在草少得可怜的地边铲草、喂牛、归还老伴买鞋借的5块钱、亲戚家生孩子没钱买米而借米、下雨用家里所有盆盆罐罐接水……这些琐碎的细节场景,为《清水里的刀子》增添了除了生与死之外的更加根本的一个命题--西海固的回民的贫穷生活这个事实。
其实该影片很像纪录片,采用非专业演员更是给了观众这种真实的感觉,他们仿佛在体验原著居民的贫苦生活。而为了将影片拍出来,王学博还到西海固去生活了十个月,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宰牛背后隐藏的生死命题只是一个引子,将观众带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在平淡无奇的生活画面的切换里,除去自然美景所带来的视觉上的震慑之外,观众更直接的感受便是西海固的贫穷落后,从而可能引起背后的人文关怀。
在观影后的交流之中,王学博透露了自己很多用心的场景设计,通过这些场景,观众可以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和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
但尽管王学博用了很大的心思去改编剧本,在镜头和画面转接方面也花费了许多心血,片子最终也收获了很好的口碑,不可否认的是,没有看过原著或者没有了解过穆斯林生活的观众,其实很难接受到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原著所要表达的关于生死的思考,在影片中并不很不连贯,观众反而会在大量的日常画面中丢失这个主题,甚至找不到它。
即使《清水里的刀子》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但作为王学博的处女作,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晰地流露在银幕之外王学博这个青年创作者的活力。无论对声音画面和叙述故事的方式的处理,还是纪实性极强的非专业性演员,它们所赋予给电影的价值,无疑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如清水里的刀子,值得我们走进影院去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