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换了新的学校,分配到新的班级,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看到他们陌生的面孔,我感觉很不适应,这不似往年,学生对我曾有接触,第一堂课上气氛也不似这般冷清。
新学期第一课是《白鹭》,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散文,散文的讲授不好教。语言比较抽象,并不贴近实际生活,要把较高深的感情让学生揣摩理解并不容易,尤其是“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语言缥缈孤高,课堂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大多数只是听老师在说,而他们自己没有见过,也不会主动思考,更不用说提升思维,只能被动接收知识,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动脑筋思考举手发言的学生也不多。这节语文课我上的很挫败。我们一直在提倡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知识面狭窄,不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或者能亲身体验,得来文中的道理。作为老师,只能通过一些图片,短视频,告诉他们想象描绘的画面,看到他们思考困难,就直接告诉自己体会的体悟。
新课标急于让学生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意图是好的。但有些东西曲高和寡,犹如阳春白雪,对于成人来说,理解尚为深奥,何况是十来岁的学生,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尚为廖廖几笔,哪能体会文学家诗人的思想情感?到了最后又成了被迫灌输,死记硬背。应试教育,我也无语了!
真的,语文课我不知道该怎么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