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
一对夫妻,育有一女,原本恩爱,同甘共苦过。后丈夫出去打工,妻子在家带女儿,操持田地及扶养女儿。丈夫渐渐不问家事,生活费也愈寄愈少。几年后回家,欲与妻子离婚,原来是在外有了新欢。然而妻子坚决不离婚,丈夫竟然将妻子活活打死了。
某阿姨说:
这个女人太傻了,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现在这个社会,女人又不一定要靠男人生活。一个人潇潇洒洒也能过日子。
妈妈说:
是啊,不要太执着了。要离婚就离婚吧。如果一个男人变心了,索性干脆不要和他在一起了,免得对方起杀心。
确实,感情不可以勉强,好聚好散,要拿得起放得下。婚姻更须谨慎,结婚前需要确定对方的人品,确定对方确实愿意以及能够承担责任,建立家庭。
然而,说来容易做来难,更何况许多人根本没有这些观念。特别是在农村,观念传统,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也很少。我猜测妻子在知晓丈夫要与她离婚之事后,估计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大部分的农村女人,结婚之后基本上一心一意照顾家庭,甚至与父母都少有沟通了。她在家含辛茹苦,深情守候,却换来一纸离婚协议。她所在意的感情、家庭、名誉,这是她的全世界,她的男人却能够说抛下就抛下。她痛苦、羞辱、怨恨、期盼、丧失了安全感,所以她坚决不离婚。
男人呢?他进入了花花世界,纵然糟糠之妻曾与自己同甘共苦,但与新欢相比,也不过是弃之不惜的糟糠而已。也许他结婚很早,所以对于家庭并没有太多责任感。又因为常年在外,对女儿也少有亲情。父母都是爱子女的,这句话我坚决不同意。不仅仅是因为新欢,而是他过上了一种另外的生活,见识了另一个世界。他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与妻子相守,他想和新欢开始一种新生活。过去的一切已然成为了羁绊,但是他的欲望如此强烈,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挡他。
当前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男人们都出去赚钱了,留下一堆老弱妇孺。对于夫妻来说,长久的分别意味着彼此的生理需求出现了空窗,这是不可避免的裂痕,也更容易使感情出问题。夫妻感情出问题,势必影响孩子。农村的教育本来就处于弱势,再加上学生质量的不高,可想而知,“寒门很难出贵子”,很多的孩子们又只能重复父辈的道路。贫富差距引发心理不平衡,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多了。
学校的教育也应该有所革新了。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太多弊端。文中的妻子和丈夫如果都有“好聚好散”这样的观念,也许悲剧就不会酿成。我更关心的是他们留下来的女儿,没爹又没妈,且不说心灵伤害,下一顿饭都不知在何方。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种基本的观念,那就是“绝对不能伤害他人的生命”。
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分分钟刷新你的世界观。各种各样的悲剧,现实比小说更魔幻。我的感情观也在时刻更新。可是唯一不变的一点,还是好聚好散。我甚至曾经跟朋友说过,即便我的丈夫出轨了,我也不会计较。也许我不是不计较,我只是很讨厌去争夺一个男人,这样的行为让我觉得很卑微,很没有风度。我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婚姻,比如说男女方在婚内互不束缚,各寻新欢的。
但是,我发现自己还是比较向往古典的感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互相扶持、信任和尊重,如同舒婷的《致橡树》里所描写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现在的感情多是快餐式的,吃完就扔掉。人们更多的是以利益为重,以自身的欲望为重,却少有对感情的信仰。其实感情应该是一种信仰,对感情的忠诚也是对自身的要求。过分的自由容易沦为放纵,人生纵然短暂,却也可以选择追求节制而有秩序的一生。我想我对于感情的观念正在慢慢成形。我也很好奇它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喜欢舅外婆舅外公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舅舅和舅妈那种风雨同舟的感情。而我也突然想到,我的父亲也经常在外,却仍然对家庭很负责任,对子女也很关心,只是教育方式有点问题。
面对社会的伤痕,我也束手无策。就像以前我在诗里写的:只愿我们不做生活的帮凶。我希望我可以不要。我希望我能更好一点,这样,这个世界就更好一点。
嗯……暂且搁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