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在《欢乐喜剧人》中曾经演过一个纪念她母亲的小品,前期的笑与后期的哽咽,心酸,嚎啕大哭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人表示看哭了。我每看一次都会随着剧情哭一次,特别是妈妈离开之后,感同身受更明显。
心酸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像南方潮湿的梅雨天,空气中的水汽似乎凝结成一只手,捂住你的口鼻,闷得你喘不上气。所以当小品中那种似曾相识的场景出现,你就很容易对这这个场景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好文案都是最懂得用户情绪的文案。人的情绪都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这个出口可以是一首催人泪下的歌曲,也可以是一段扎心的文字。所以,情绪是一个很方便利用且容易产生效果的切入点。
那如何写出戳中用户情感的文案?
文案的情绪可以简单从两个方向来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中我们常见的有快乐、信任、乐观、喜爱、感激等情绪,一般都是导向好的结果。比如说耐克(Nike)的文案“伟大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不去拼”,运动软件Keep的文案是“哪有什么天生如此,只是我们天天坚持”。
负面的文案表达型式中,风靡一时的沮丧文化影响很大。这类文案中往往透露出失望、悲伤、恐惧、焦虑、气愤、厌恶等情绪,用自嘲来认清现实,用讽刺来宣泄烦闷。比如说一个日本的咖啡品牌为了推广他旗下的无糖黑咖啡,曾做了一场负营销,专门吐槽都市生活的烦恼。它的文案是这样写的——“世界上其实没有贵的东西,只有我买不起的东西”“没有人能让你放弃梦想,你自己想想就会放弃了”,这样的文案是不是带着一种颓靡的气质?像这类从光明的鸡汤,反转成你心中有共鸣的负向但真实的心情,其实反而比正能量的文案更容易得到用户的共鸣。
那么,我们在文案写作中要如何抓住情绪引起共鸣呢?三个方法可以尝试,它们分别是增强代入感、利用情绪对比,以及提供情感支持。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要增强代入感。有情绪的文案都有强烈的代入感,你读完之后会觉得“那说的就是我啊!”
电影《我不是药神》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没有大志向的人因为家人急需救命钱而走向贩卖“假药”的道路。看病难,吃药贵,时间长了连药都吃不起。其中一位老年人说的“我想活着”道尽了多少心酸?戳中了多少人似曾相识的场景?
增强代入感的方法就是构建相似情境,挖掘普通人从小到大可能经历的“共通情绪”。刚刚我们说的青春阵痛就是一种共通的情绪,其他的还有像童年时对玩具的占有欲、对父母口中“别人家小孩”的嫉妒,还有情侣毕业即分手的纠结与不舍,异地工作时对父母的思念,这些都会唤起我们记忆中的相似情境。
相似情境在文案写作中怎么用呢?
举个例子,医生的文案:
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想要抓住文案情绪,第二个方法是利用情绪对比。
第三种方法,就是提供情感支持,与用户的情绪同步,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一种支持方式叫做“行为合理化”,意思就是为用户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举个例子,如果你已到婚恋年龄却还是单身,你可能就会经常被追问:为什么还不谈恋爱、不结婚?你一边疲于应对各种关心和质问,一边不得不接受家人安排的阅兵式相亲,似乎单身就是犯了错。
所以,为了表达对你的情感支持,7-11便利店出了一组广告,叫做《单身教我的7件事》,它的文案写道:
单身是种人权,没有义务向谁交代。
转动幸福的,从来都是自己,不是别人。
听完这几句文案,你发现它不仅唤起了你记忆中的相似情境,还坚定地站在你这一边,为你的单身作出合理的解释。此刻的共鸣,你很自然地把它划为了自己人。
第二种情感支持叫做“提供鼓励”。我们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18岁成年、22岁初入社会、30岁成家立业、40岁事业维稳……每一个时间点我们都需要完成一次身份的转换、内心的蜕变,所以这时候的我们在情绪上也是最容易波动的。如果你想要文案引起共鸣,那就在这些不稳定期里给予用户更多的鼓励吧。
总结:
第一种,通过构建相似情境来增强代入感;
第二种利用情绪对比,不管是与过去、还是未来相比,记得创造出反差来刺激用户情绪;
第三种方法是提供情感支持,为用户的行为赋予一个理由,在他们重要的人生节点提供鼓励。
方法来自李欣频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