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这主要是指技艺传授方面,不可将压箱底的活都教给徒弟,否则徒弟出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们都跑去年轻技精的徒弟那里拜师,谁还去老弱技穷的师傅那里学艺呢?如此一来,师父岂不是要门可罗雀生活堪忧了!
当然,思想和学问的传授方面又另当别论了。学生再优秀,再出名,即便贵为帝师,身居高位,似乎也抢不了师父的饭碗,消不了师父的影响,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门徒弟子何止千万,杰出者不可胜数,也没听说教出了哪个好学生,让自己失业挨饿。倒是因为教出了好学生,让自己更加名扬后世。
越是身怀绝技,传授起来越要小心。金庸曾经写过一部武侠小说《连城诀》,极尽江湖之尔虞我诈。掌握连城剑法绝技的梅念笙,怎么也想不到会死于自己三个徒弟的合谋之下。围绕称霸武林的剑法和价值连城的财富,人人都露出了只图名利无顾道义的丑恶本性。即使父女之亲师徒之情,在人性的贪婪面前也不值一提。所以在险恶的江湖之中,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弟子,宁愿抱长技而终绝,也不能轻易授人以柄。
绝技传授,被授者若品行不端,传授者便如同为自己找了个掘墓人。后羿是天下第一神箭手,教了个出色的弟子逢蒙。当逢蒙学会了后羿所有的射技后,一箭将后羿射杀了,因为从此后他便是天下第一了。后羿因为尽授其技,反而丢了性命。有人为之抱憾,痛责逢蒙之不义。孟子认为逢蒙固然罪孽深重,但后羿选人不淑亦有责任。
春秋时郑国曾派子濯孺子带兵入侵卫国,结果战败逃跑。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对他的手下说:我突然生病了,连弓都拿不动,根本没办法对抗,今天我是死定了!接着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追我的敌将到底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庆幸地说:那我就有救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神箭手,先生反而说有救了,这是为何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弟子也一定很正直,他肯定不会射杀一个连弓都拿不动的病人。说话之间,庾公之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起弓箭反击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引弓射箭。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加害于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徇私。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去掉,象征性地射了四箭,然后驾车而去。
子濯孺子传箭术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传箭术于庾公之斯,都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将品行端正作为必备的授徒要求,所以不仅没有像后羿那样,技尽之日就是毙命之时,相反,还深受其益幸保性命。
带出好徒弟,师父的境遇各有不同,有些深受其害,有些多获其益,似乎取决于徒弟的德行,实则预判于师父的眼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