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Photo by Rabby Ahmed on Unsplash最近读完了一本书,叫《深度工作》,作者是Cal Newport。他是一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及教授。
全书内容是基于深度工作假设展开:
深度工作假设 (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没错,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多数人已无法保持专注的数字互联网时代取到成功的书。
在进一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之前,先要了解“深度工作”这个概念。作为一项技能,作者首创了“深度工作”这个说法:
深度工作 (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之想对应的就是浮浅工作。可能你已经能猜到了是什么意思了。
浮浅工作 (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深度工作如此有价值?作者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新时代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这项任务需要深度工作。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第二个原因就有点残酷了:数字网路的影响是双向的。如果你能创造出有用的东西,它的受众(比如雇主或用户)可能是无限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产出的东西中规中矩的呢?因为随时能在网上找到替代品,这些东西几乎没价值或者价值很低。
所以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需要深度。
下面就介绍一下全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对我很有启发的点。
第一部分 理论 The Idea
这部分的目标是,论证深度工作假设的合理性。所以如果你已经比较认同这个假设,这部分可以翻得快一点。不过里面有大量大量的成功案例,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这里有一个生产力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因为没有明确衡量对产出影响多少的标准的情况下,人的本能是倾向做容易的事和保持“忙碌”。
前者叫「最小阻力原则 (The Principle of Last Resistance)」。后者这种倾向性,作者把它叫做「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他认为这是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并不是合适新时代的情况。
因为这两个原则,“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品质、匠心、通达,喜欢这三个词)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论证深度工作给人带来职业满足和愉悦感。其中对工匠的“手艺”的解读很动人。“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这一部分论述了深度工作是价值后,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实践了。
第二部分 准则 Rules
这部分提出了四个准则,教会你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训练你的大脑,转变你的工作习惯。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这一些列举了很多深度工作的方式和习惯。“将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对我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某个特定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就能启动并保持下去。也就是说,需要仪式感和习惯化。
准则2 拥抱无聊。
这部分的最大收获是了解到了一种东西,叫日常的心智练习。
一般我们会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自制力就可以专注地做某一件事了。事实上并不是,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特定的“集中注意力”训练,也就是“增强心智力量”的话,很难坚持下去。
基于这一点,作者得出一个重要推论: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
简单来说就是,即使不在深度工作中,也不要“放纵”自己的分心,比如等人或坐电梯时,不要随手就是翻朋友圈或刷抖音。这些东西损害的不是具体哪天的工作,而是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因为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习惯了。
至于这些碎片时间做点什么好呢?作者的回答是,习惯无聊,拥抱无聊。当然还可以趁机做一些不完成的日常事务。
准则 3 远离社交媒体。
这里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模式叫 “任何益处” 思维定式。具体来说就是:
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里有使用这款网络工具。(有没有觉得扎心呢?)
这个方法的缺点就是忽视了伴随而来的不容易察觉的危害。这些工具具有致瘾性,如果不加限制过度使用,你会陷入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所以张小龙一直强调希望用户不要在微信上花太多时间是有道理和良知的。
作者鼓励大家 “更加坚定地抛弃任何益处思维定式,并采用更加深思熟虑的手艺人哲学”。
准则 4 摒弃浮浅
这部分内容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怎么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我们都知道,80%的成果是由20%的工作达成的。因此要尽量去除那些不重要的事务。关键问题是,怎么区分那些关键那些不重要呢?
作者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他先举了下面的例子:
例 1:和搭档合作编辑将于近期提交某杂志的学术文章草稿。
例 2:制作一个关于本季度销售量的PPT。
例 3:参加一个讨论某重要工程进度的会议,并就下一步方案达成一致。
看起来这三件事都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书里提供的办法是:
你可以先问自己一个简单但是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评估这些任务: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
经过估算,例1大约需要50-75周,例2大约是8周,例3大约是12周。需要大量专业技能的极有可能是深度工作,而那些大学生能够很快上手的工作不会提升你的专业技能,可以理解为浮浅工作。
估算的结果是是基于作者个人的情况,但这种策略很值得借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为自己制作一个 “任务深浅度计量表”。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部分读书笔记。相对整本书的内容,这里写出来不到20%。所以,如果你对深度工作这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读原书,有电子书版本也很方便。
最后,模仿张小龙的那句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附上作者一个 “免责声明”: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在社会经济的某些角落,深度工作并没有价值”
(比如高管,还有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和说客,对他们而言持续联系是其最大价值所在。)
(全文完)
汇报:
这是写字计划第55篇。
写读书笔记 = 把书重读一遍(或几遍)
#日更 2/14
也许你会感兴趣:
1. 我的翻译长文商业与情怀: 7亿美金估值的免费产品,Duolingo 是如何做到的?
4. 为什么是一周一城?从40再次出发
真诚的灵魂相遇会有光,一起来,探索世界和可能性本文首发自公众号「一周一城」,如果有启发,别忘点赞支持一下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