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度工作:
书中说: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地进行工作。好处是会让你的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创造新的价值,并且难以复制。
肤浅工作:那种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型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环境下开展,不会创造太多的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很多人目前为什么不能深度工作:
这与我们目前的状态有关:
1. 现在的我们喜欢休息,更愿意去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压缩高价值、难做的事的时间;
2. 想要获得存在感,例如发朋友圈,点赞;
3. 更愿意取悦他人,麻痹自己,比如用忙碌来度量自己的工作。
怎么进行深度工作:
1. 选择一个自己的模式
禁欲模式:我干脆看不手机,活得简简单单。这其实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比较难。
双峰模式:每天有创作的时间,有和别人交流的时间。比如规定好什么时间段做难事,什么时候做简单的。
节奏模式:固定场景/时间做固定的事,比如6点早起学英语,或者差旅通勤时间读书。
记者模式:记者的工作状态是随时随地都能进入深度创作。这种模式会比较难一些。
2. 把模式内化成习惯,并在执行后追踪效果。
tips:学会适应无聊,例如等地铁,等电梯,不要老是分心去看手机;要给自己安排安逸时光来恢复能量,就像之前在《意志力》中提到的一样。
需要注意几件事
1. 仪式感:可以适当为深度工作付出一些,比如买个好点的笔记本,好点的台灯,让工作环境好一点。
2. 独立和交流:二者要集合起来,尽可能地去碰撞不同的思想。
3. 工作时长:我们其实更容易把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当作1天,其余的16小时用来挥霍。但你可以做更多的事,例如学一些技能,锻炼身体等。人们之间的差距,通常也是由16小时拉开的。
4. 大脑运作机制:大脑连续运转是不会累的,相反的,体力劳动者,剩余的16小时,就多花点时间来休息吧。
5. 适当摒弃肤浅:有些低级的肤浅工作,可以批量处理或者外包出去,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综合来看,早晨5-6点起床,深度学习1-2个小时,相较而言是性价比最高的。
方法论和工具有很多,重在内化,坚持。
NO.4—《深度工作》 距离1万本还有999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