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748866/19833c203e1851f9.jpg)
没有完整看完一本书,所有断论式的想法都太自以为是;没有从头到尾了解主人公的一生,不能轻易做评判。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今天刚刚读完,昨晚还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想着手写写读后感,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今天耐着性子把最后读完,才发现之前根本没有读懂。
虽然无法表达出小说的精神精髓,但依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希望你不要错过。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会被嫌弃,要对别人说“生而为人,对不起”?
主人公松子从一个优秀的中学老师,到背井离乡,干过性工作,做过小三,杀过人,做过两次监狱,五十三岁那年孤苦伶仃,被一群年轻人糟践致死。这看似充满了污点的一生,被人嗤之以鼻的人生,到底该如何评价?
带着偏见看世界,重新开启认知大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书这件事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并没有对错之分。
用“微信读书”这个软件,在阅读的过程中第一次体验了读者世界观的差异性,窥探到了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偏见看待主人公的。
比如一开始松子因为想袒护自己的学生,让偷窃事件“平静过去”,跟饭店的人说是自己偷了钱,因为此事而导致后面一系列悲剧事情的发生,是改变松子一生的导火线。有些读者会非常理性客观地指出,松子悲剧的开始,正是她这种狭隘的思维造成,一厢情愿的想法,缺少思考造成的,也是人格缺陷导致的;在后面的一些情节中,甚至有人会说正是松子的智商和情商与年龄不相仿,一些思维和行为幼稚得像十几岁的孩子,而她明明就是二十几岁的中学老师。
也有人会心怀同情地理解,松子的出发点都是善良的,她都是在为别人着想,她缺爱的童年甚至到成人,才让她特别渴望爱,想要讨好别人。
也许还有一些人会站在社会、时代、性别、种族的高度上去理解,不过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评论出现。
带着什么样的偏见看待小说,去理解小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有自己的偏见。
可能我们一直对“偏见”的理解是属于贬义词,因为偏见是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是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和事物的消极认识和态度。
突然想起许知远的一档访谈节目《十三邀》的口号:“带着偏见看世界”!
偏见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没有偏见,就没有看世界的方式了。
很多时候,让我们表达对一件事的看法时会说:我对这个没有偏见。其实往往也蕴含着我没有想法。如果有偏见,便会产生一种想法,便会主动去打开认识的大门,最终自己认知的范围便会变得越来越宽广。
带着偏见看世界,你有自己的偏见吗?
许知远《十三邀》节目里那段自白,是这样写的:
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
着迷世界的复杂性与个体力量
我对技术、速度与娱乐驱动的时代、持有怀疑
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
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
我不喜欢模糊的立场
却也怀疑过分确定的答案
我期待自己是个游荡者
不断拓展知识与情感的边界
我也好奇在时代浪潮之中
一些崭新的创造力、想象力已在被孕育
我会带着我的偏见与期待
再次出发
不知道你是否被这段文字打动了?按我的理解再重组句子,便是:带着偏见与期待,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力量,不断拓展知识与情感的边界。
我喜欢这段话。
好不容易生而为人,总要留下活过的证据
在小说的结尾,松子的侄子的女朋友明日香决定休学,重新考入医科。她说了一段话,让人为之动容:
“高中的生物课时,老师就跟我们说过班延的故事,当时我有个很强烈的念头,就是我也要做一件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事,像班延一样,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活过的证据,因为好不容易生而为人。”
明日香的改变,可能是因为了解了松子的一生后经过了一番思考做出的决定,也许是读了那本捡到的《圣经》感化了她,总之,这个决定将会改变她一生的轨迹。
读到这段话,被生活磨得没有半点棱角的你,是否也会为之一振?因为我们好不容易生而为人,所以我们要对这个世界做点贡献不是吗?
我想,可能小说最正面的意义,便是通过对姑姑松子一生的回顾,告诫年轻人,活着已经是一种幸运,若能一生平安像平凡人一样生活,便是老天最大的赏赐,要懂得感恩。若可以,便在平凡中的人生中,努力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