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面的4个规则,开始对书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开始阅读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评判,评价,从而有失公心,错过精彩,所以一些方法和做法教我们如何避免,更加公正评判。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第三个阶段
礼貌
阅读是一次对话,读者和作者间的对话。对话的礼貌并不在于言语上的刻意,“你好”,“吃了吗?”……
这样的礼貌无关阅读本质,更多的是阅读的理解,思维的礼节。回想日常工作中开会,很容易变成争吵,其实往往根本没有听明白对方的诉求和问题。我们期望的是有效沟通,而不是无畏争吵。
阅读也是一样,礼貌可以体现在,不同意观点,但是捍卫讲话的权利。作者努力把自己的观点秀出来,或者教会读者一个方法,或者宣扬一种思想,不论如何,这种努力都是值得尊重的。
显然,礼貌不是一味的迁就作者,真正掌握,真正理解,才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作为一个主动阅读的读者,应该在了解书的内容之后,有评价,有批评,才算真的掌握。这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受教
一般认为,作者能力比读者强,水平高,是否表明读者必须俯首称臣,顶礼膜拜呢。
培根说: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
现实情况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无瑕的,书也是一样。如果无法批判的吸收,也就无法对书中的信息和自己现有系统进行比对,全盘接收,不加思索的接收,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受教作为美德,并不是卑躬屈膝,顺从,更应该有自己的评判性吸收。
延迟评判
再回到开会的例子,很多争吵,根本不了解情况,也不会听别人说完,这个时候,最应该问自己的,是否真的了解了对方的意思。一场培训,一场演讲,贸贸然对台上的人说,你不用仔细听就知道你错了……。
阅读的评判也是一样,当想要批判的时候,务必确保自己真的了解了。草率的下结论,对自己对多种都不公平。特别是阅读一些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东西。
中学时,曾有同学炫耀,3天看完战国策,并评论,不过了了。然而,不管是懂了,还是没懂,都不应该是这样轻易草率的决定。如果书没看完,或者需要一些背景知识的时候,更应慎重结论。
争强好胜
为了争而争,在阅读中是毫无意义的。当有评判,质疑,至少要理性表达,避免无谓的争辩。阅读是自己的事,诚实始终是最重要的,骗自己没啥意思。如果谈话是一场战争,如果阅读是一场战争,就像辩论,不管对错,就是要自己赢,也就是让对方输。当然,不管什么行为都是被允许的,只是,反对的同时也需要有同意的思想准备。因为,最需要关注的是事实,已经背后的真理。
如果最后必须要同意作者的观点,也要理性的接受这个结果,如果感觉到难过,说明自己其实没有准备好接纳新思想,新知识,而只是一个善辩,好辩之人。
化解争议
人类天性复杂,理性,兽性,感性。同意或者不同意。认可或不认可。所以,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