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产权强度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
仇童伟罗必良 2018年
文献框架:
摘要
关键词:农业生产要素;农地产权强度;国家赋权;社会认同;行为能力
1 理论基础
1.1 理论线索
1.2 内在机理
2 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模型选择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2.2 变量定义
2.3 模型选择与说明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农地产权强度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
3.2 行为能力调节效用的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文献笔记:
本文研究中的农地产权强度分为三方面:①国家赋权②社会认同③行为能力;本文研究中的农业生产要素特指两个要素:①农地②农业劳动力。
1 理论基础
1.1 理论线索
1.1.1已有研究的成果
随着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提高,小农倾向于转出农地,有利于农地要素向经营效率更高的主体集中。Feng等和Ma等发现,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提高也会使得农户增加对农地的长期性投资,包括有机肥和水渠等,并减少对农地的耗竭性使用。Besley通过识别农地产权引致的借贷可获性效应,指出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提高可以增加农户对农地上物质资本的投入,并改善农业生产绩效。而就中国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于优化农业要素的配置结构具有重要意义。De La Rupelle等和Mullan等发现,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提高通过降低农地侵权风险,激励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这又会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并优化农地要素的配置结构。由此可见,农地产权对农业生产技巧的改善是通过要素配置实现的。
1.1.2 有研究的不足
已有研究大多只是将农地产权作为整体性概念,而未对农地产权所内涵的维度加以区分:一般做法是采用农地调整和农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持有状况表征农地产权安全性,由此忽视了农地产权实施的多维性以及非正式规范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从农地产权强度的国家赋权,社会认同和行为能力三个维度出发考察其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
1.2 内在机理(这点我写本文下半部分时再补充)
1.2.1国家赋权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机理
1.2.2 社会认同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机理
2 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模型选择
2.1 数据来源:分层聚类问卷调查
2015年课题组通过分层聚类方法对对农户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9个省——每个省6个县——每个县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别随机抽取4个乡镇(广东、江西为10个)——每个乡镇选一个代表性村庄——每村按农户收入水平分组随机挑选10个农户,共发放问卷2880份,有效问卷2704份,有效率为95.28%。
2.2 变量定义
2.2.1 因变量
农户是否转出农地、农地转出率、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农业劳动力比重。
2.2.2 主要自变量
本文主要自变量为农地产权强度,包括国家赋权、社会认同和行为能力。同时,每个自变量又由几个反映对应满意度的不同二级指标表征。由于各二级指标的重要性不明确方法1根据各二级指标的变异性并采用熵权法进行处理,方法2将各二级指标视作同等重要并做均值处理。
]A. 利用农民对农地产权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表征国家赋权,二级指标如下:
国家赋权是让农户对“继续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继续坚持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继续坚持农村土地的农户家庭经营”、“对政策推动的农地流转各种政策”、“对重新调整承包地的做法”、“对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对征用农村土地的做法”的满意度进行1到5打分,值越大表示国家赋权的程度越高。
B.利用农民对自身所持有的农地权能的认知表征社会认同,二级指标如下:
社会认同是让农户对“承包的土地应该属于农民所有”、“应该允许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应该允许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按年限抵押贷款”、“应该允许农户将地上的庄稼、养殖产品抵押贷款”、“应该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的满意度进行1到5打分,值越大表示村庄对产权强度的社会认同越高。
C. 利用农民对农地确权后自身农地产权行使的预期表征主体行为能力,二级指标如下:
主体行为能力是让农户对“是否同意土地确权后,农户会更愿意转出土地”、“土地确权后,农户转出农地会提高租金”、“土地确权后,农户更愿意长时间转出农地”、“土地确权后,农户转出农地一定会签订合同”进行1到5的评分,值越大表示主体行为能力越强。
2.2.3 其余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农户特征、家庭特征、农地特征和村庄特征。
2.3 模型:Double Hurdle模型
首先,由于农地转出行为包括是否转出农地和农地转出率,属于典型两阶段决策,因此本文采取了由Probit和Tobit模型组成的Double Hurdle模型。然后,本文使用了未引入交互项的模型和引入交互项的模型这两种表达式。
2.3.1 未引入交互项的模型
2.3.2 引入交互项的模型
其中,XiZi和MiZi表示交互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