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4-5-2
【原文】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白话】等南宫适出去后,夫子又赞叹道:“南宫适这个人,好一个君子!真是尚德不尚力!”
【思考之五】孔子都是如何评价弟子的?
一方面,孔子教学历来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一般不随意赞美,不当面夸赞,都是比较委婉的,或是怕学生听了之后有慢心骄傲,意在让他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即使对颜回这样的心子,也是背后赞叹:“贤哉回也!......贤哉回也!”(《雍也篇》),这样做,也是为了帮助其他学生提升,给他们树立好榜样,向颜回学习。但是对于学生的缺点,孔子从来都是当面指出来,让他们立即反省改过。批评最多的怕是子路了,“野哉!由也”(《子路篇》);批评最严厉的,当属宰予和冉求,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篇》),批评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篇》)。
另一方面,得到孔子表扬的弟子少之又少。除了“贤哉回也”“孝哉!闵子骞”之外,被孔子誉为君子的只有宓不齐和南宫适了。“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夸赞南容“君子哉若人!”
按照《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出言一定忠诚守信而心里无怨咎,自己施行仁义而面无夸耀之色,思虑通达明智而言辞并不自以为是。笃厚坚定地施行所信守的道义,自强不息,态度舒迟,好像很快就能被超过的样子,而最终却无法企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可见,南宫适的为人在许多弟子之上,难怪孔子把侄女嫁给他。
【思考之六】何谓尚德?何谓尚力?
何谓尚德?《论语》中子张问崇德,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樊迟问崇德,孔子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崇德就是尚德,崇尚道德,以德为重,乐于行善而不愿作恶。南容体悟到了这个规律,乐于行善而不愿作恶,所以夫子夸他尚德。
与尚德相反的是尚力。尚力就是崇尚强力,凭借强力损人谋私。像羿、奡凭借武力犯上作乱,杀害君主,便是尚力的典型。所谓的“力”,不仅限于武力、暴力,像权力、财力、智力等等都是力,凭借其中任何一种损人谋私,都是尚力。比如,以权谋私、用钱行贿、设计害人,也都是“尚力”。
【思考之七】为何应当尚德不尚力?
本章和上章的内涵一脉相承。上一章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已经告诉我们:德和仁是方向,是根本;言和勇是力量,是保障。本章南容通过对两组四个历史人物的评价,用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得到天下靠的不是蛮勇武力,而是仁德,因为“惟德为贵”“有德者必有言”。
《荀子》曰:“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仁义德行,是一个人身心长安的根本办法。《论语正义》曰:“适之言,乃‘降祥降殃’之理。其称禹稷,正以讽时君当尽心民事也。不义者不得其死,有德者皆有天下,此天道福善祸淫。适两举之,贱不义而贵有德也。”南容的话,已经包含了降祥降殃的道理。他称赞大禹、后稷,就是讽劝统治者应当尽心为民谋福祉。不义之徒必将不得其死,有大德者终将有天下。南宫适举出两方面等例子,就是要尚德不尚力。《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圣贤尚德不尚力也。古今尚力者亡,尚德者昌。观周家卜年八百之久,而嬴秦氏不过二世而灭,得失昭然可见。圣贤之评论,不大彰明较著哉?”这章书就是发示自古圣贤都是尚德不尚力。古今尚力的人必然灭亡,尚德者必然昌盛。看周朝八百年之久,秦始皇二世而亡,尚德与尚力的得失昭然可见。
【思考之八】如何做到尚德不尚力?
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对“行善得福,作恶致祸”这一规律的真正信解。要深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一个人行善或是作恶对后人是有影响的。可以延长时间的坐标,将其子孙后代的命运拉进来一起观察,就会发现这一规律依然在起作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如何建立这种信解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史合参。一方面要对经典中对这一规律的章句反复吟咏,铭记于心,如《大学》里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孟子》里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尚书》里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等等,这些内容记得越牢,遇事就越容易想起来。另一方面,要多看史书中那些可以印证此规律的事例,以史为鉴激励自己。
只有看清尚力不尚德的不归路,我们才肯死心塌地地跟随圣贤学习;尚德不尚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