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已经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这几天出差,难免要遇到外地的同事。为了让气氛不那么尴尬,是必须找些东西聊的,一般就会聊什么呢?『大事』。
何谓『大事』?国事天下事就是『大事』,宏观经济、宏观调控就是『大事』,民生政策、市场走向就是『大事』。总而言之,那些我们所不能够把控的,但是又常常挂在嘴边的事情,统称为『大事』。那么为什么我们之间要聊『大事』呢?很简单,『大事』容易切入。『大事』一般你在新闻、广播、互联网上面就能够接触到,我随便一讲,对方就“哦”一声,然后可以开始愉快或者不那么愉快地聊天了。
小时候,我其实很反感讲『大事』,并不因为显得清高,显得装逼,而是,我压根就不想关心这些所谓的『大事』,因为它们离我实在太远了,我并不想知道那些离我很远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同学朋友们开始变得喜欢聊『大事』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讲『大事』时的那种气魄,时而忧国忧民、时而激昂亢奋,有时又消沉低落。现在想起这种气魄,经常可以在夜宵摊里喝着酒的大老爷们那里感受到。但当时,看着他们这种气魄,感觉逼格十足,然后又不想在自己的圈子里显得无知,于是我也就慢慢地接受起『大事』了。那时我还真的就很装逼的那种,知道一件『大事』,就煞有介事地评论一下,很有带入感地身临其境般地感叹一下。
一直到后来,微博出现了,发表意见和评论更加方便了,那时虽然说不能完全把我归类成愤青这个种群,但我也是正在前往愤青的路上了。
这种错觉最近我才有所警觉。首先网络上有人提出“浮躁”这么一个概念,然后慢慢开始有人提倡多读书少用社交软件。这时我开始反思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信息网络时代的确带来了许多信息甚至很接地气的信息,摒弃不接地气的『大事』,即使是有用的接地气的信息,到头来还是很少人能够真正执行下来。除了懒之外,无非就是一个错觉:“我知道的东西很多。”这种错觉给人一种很虚无的安全感,让人以为知道这些信息就能够生存似的。看着一条有用的微博,就收藏,完了就好像自己就知道似的,但实际上就是掩耳盗铃罢了。再回到更前一点的时期,Google Reader上面的Unread几乎都突破天际了,我们以为Subscribe了RSS Feed之后我们就拥有了它似的,但无非又是一次掩耳盗铃。
即使你把罪魁祸首的矛头指向互联网,你也不能把互联网怎样的,只能自怨自艾。其实在互联网之前,还有电视、广播、报纸等等信息源,他们一早就把人心带向更浮躁的地方了。但人类不还是活得好好的么?眼高手低自古就有,人性的劣根之一,或者说是瑕疵吧,无非只有正确认识到这种虚无的安全感,才能带来更多的改变。
知道『走向』,除了拿来吹水,难道真的着手做些事情?
知道『知识』,除了拿来收藏,难道真的着手去学习?
知道『政策』,除了拿来感叹,难道真的着手研究?
就我而言,我现在依然刷微博朋友圈,但是这仅仅是满足我对信息需求的欲望罢了,我深知这东西给不了我饭吃。要真的有一天我能靠这些吃饭,那么一定是我已经有很坚实的基础了。
必须警惕呀,旁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