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馆里很早转发了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关于召开2018年全国科普场馆文化创意产品研讨会的通知。关于这个议题,我自己其实是有一些想法的,但是,觉得很不成熟。最近又在听老踏的荔枝微课,讲到关于怎样写论文的东西,心理被激发出想要写的冲动,但是,老感觉下不了笔。在即将截止日期前,我们的杜馆长再一次动员我们写文章,并参加这样的全国性的会议。我其实算是在心里悄悄的举手的人,把写的初稿寄给了组委会。后来组委会考虑到尊重个人版权的问题,所以,只要了大家文章的摘要。后来了解到,为之付出的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馆长为此次会议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他的员工用满是怜悯和心疼的口气说着,欧阳馆长熬了好几个通宵,不停的修改文件,布置任务。把全馆的人员动员起来,而每人都能有序的进入自己安排的角色,那,需要怎样的组织、策划、协调等方面的工作,而且事无巨细,无所不包。
参加这次会议也恰如在会议闭幕式上,致闭幕词的贾老师所说,我们在这两天的会议中,得到了三个提升:第一,提升了关于文创的认识和了解。关于来学习前的忐忑不安,经过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馆际、不同身份之间的脑力风暴,渐渐的对“博物馆+?=文创”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自己的理解是,今后市面上所有的商品都会被赋予文化创意的内涵和外延,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产品。也就是说,今后商品的属性一定会铭刻上文化的基因。换句话说,没有文化内涵或者外延的产品将退出人们的视野,“无文创不商品”。第二,提升了友谊。在这样既紧张又有序的会议期间,留给大家的茶歇时间和其他自由时间中,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员,因为有了会议这样的闭环,大家打起招呼来,一点也不感觉陌生,都可以随便的聊上几句。思想的小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在刹那间让情感流动起来。第三,提升了信心。可能在会议之前,我们对自己所做的,所想的还存在迷茫,可是,通过同行间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对自己手边正在做的所有的事情,有了更加亲切的情感,也有了对生活和工作的另一份理解。
最重要的是,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欧阳馆长提议,建议成立“科普文创联盟”,这个联盟的功能或者目的是:搭平台,把博物馆、生产企业、旅游企业等不同资源放在一个平台上,按需取舍;凝资源,全国的科博场馆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或者个性鲜明,这些是最具有竞争力的IP资源,如果各个场馆都愿意把自己的资源开发创意等放到平台上来,就可以通过相应的专家或者人员的帮助,把自己的创意放进这个大盒子里面来。从某些方面来说,可以避免有些资源的浪费,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浪费;集智慧,汇精英。其实就是把拥有科博场馆的展藏品、建筑、标识等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人员、具有美术和艺术审美的人员、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员、具有相关材料知识的人员、具有活动策划和组织的人员、具有叫深厚文化素养的人员、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员等等人力资源进行大汇聚;文创统天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手边的任意一件物品都将刻入浓厚的文化属性,将不再是一件简单的物品了。
对于博物馆文创,我自己的理解是:文化是基因 ,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不仅影响着一代代的国人,也借助博物馆中的实物来传递我们文明的优势。博物馆的实物包括展藏品、建筑、标识等构成了博物馆文创的物质基础。博物馆开展的一系列展教活动构成了博物馆文创的实践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的文创不仅所有活动,也包括以实物呈现的具有博物馆文化属性的商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