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这个世界上,普通人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谁也没有比谁高出多少。
为什么在智商相近的情况下,有的人出类拔萃,有的人却寂寂无名?
在大脑的运作机制下,我们是怎样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
如果大脑是一个宝藏,那么开启它的钥匙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有些学员对所学知识点记忆深刻,有些学员学完就忘?
如果大脑有特定的运行轨迹和运作规律,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利用大脑的特点,让学员的学习更有成效?
今天和大家分享3个关于大脑的秘密
如果你的工作会涉及到教育/培训/演讲的话,那么这三个秘密一定可以让你在教学/分享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个秘密:大脑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0分钟
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能够促进学习吗?
答案是肯定的。
大脑对某一特定刺激越是集中注意力,关于这个刺激的详细信息,就越容易被大脑编码和保留。
然而,教育界的多轮实验已经证明,在课堂上,大脑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0分钟。
就如同,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的大脑中有数以百万计的感觉神经元同时被激发;
每个感觉神经元都想抓住你的注意力;
然而只有少数(也许是鹤立鸡群的)能够成功,其余的都被你忽略掉了。
所以,当我们在做培训、做分享、做演讲的时候,你必须用前面几秒钟的时间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并将这种注意力维持10分钟左右。
然后,在第9分59秒的时候,你需要做些既能调动观众/学员的情绪、又与主题息息相关的事情,以重新抓取大家的注意力。
因为听众/学员很可能在课程开始后的10分钟,开始走神。
当然,久经沙场的你,可以通过讲故事/案例,或制造一个富含情绪的事件、或设计一个和主题相关的学习活动,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大脑不断扫描感官视野,不断评估周围事件的趣味性或重要性,对重要的、有趣的事件,大脑会给予额外的关注。
如果老师在授课中,无法刺激学员的兴趣,知识就不会被存入学员的大脑数据库中。
新媒体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原理。
他们通过测试发现,那些不寻常、不可预测、独特新颖的刺激,是吸引人注意的有效方式。
比如,小程序广告会告诉你说:单日收益最高可达5W+,四月爆单就靠这些小程序了。
卖课广告会告诉你说:这门课,藏着未来40年的大机遇。
唇膏广告会告诉你说:涂上它,轻轻松松斩获直男的心。(讲真,斩男色唇膏的逻辑,我作为一个女人都无法理解,男人怎么可能只因为一款唇膏就喜欢你?)
与一般的事件相比,人们往往更容易记起那些引起情绪反应的事件。
在所有的外部刺激中,情绪冲击事件是大脑处理得最精细的一类刺激。

情绪冲击事件在我们记忆中的停留时间更长,与中性事件相比,能被更精确地回忆起来。
大脑的杏仁核中充满了神经传递素多巴胺,杏仁核使用多巴胺的方式与我们使用便利贴的方式差不多。
当大脑检测到引起情绪冲击的事件后,杏仁核就会向系统中释放多巴胺。
由于多巴胺大大有助于记忆的形成和信息处理,可以说这个多巴胺便利贴上面写的就是“记住这个!”也就是让大脑给这特定信息贴上一张便利贴。
这意味着,这类信息将会被大脑更有力的处理、更清晰的记住。
这就是为什么,999感冒灵拍摄的《这个世界总有人偷偷爱着你》的视频广告,尽管很多人只看过一遍,但是都能记住其中的大部分情节。
在做促动式读书会的时候,读书会促动师通常刻意的制造冲突,让大家产生视角冲突,也是为了刻意制造“情绪冲击事件”。
这样才能引导大家从视角冲突到破框体验,从破框体验到思维延伸,从思维延伸到视角融合。

第二个秘密:学习时,感官参与越多,记忆就越深刻
在单感知的环境下,学习不会很有成效。
我们的感官已经被进化成要在一起协同工作的模式,例如,视觉影响听觉,触觉影响视觉,这意味着同时激发多个感官会让我们学得更好。
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迈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他的实验很简单:将房间内的被试者分成三组,其中一组通过某一个感官获得信息(比如通过听觉),另一组通过另一感官获取相同的信息(比如视觉),第三组通过上面两种感官的结合获取同一信息。
在多重感官体验环境下,接受信息的第三组被试者,他们的表现总是优于在单感知环境下接受信息的那两组成员。
第三组的回忆往往更准确、清晰度更高并且更持久,甚至有些人在10年后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改善。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体验了多重感官学习方式的学员,在解决问题的测试中提出了多种创新解决方案,超出参与单感知课程学习的学生50%以上。
多重感觉并用输入的方式,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好处,它让我们的肌肉反应更迅速,察觉刺激的限值也提高了,眼睛对视觉刺激的反应更快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组合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当触觉与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的时候,认知学习能力与仅仅通过视觉+听觉学习的学习能力相比,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在教学方面,培训师可以做如下一些探索:
1、多媒体原则:与单一的文字信息相比,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员更好地学习。
2、手脑并用原则:尽可能让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比如用画图的方式来表达所学概念,比如用排序的方式来学习一个步骤,比如用换组讨论的方式让学员的思维更加灵活。
3、连贯性原则:在课程一开始就给学员发一张“学习地图”,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旅行”到哪一站的时候,就在地图上的那一站做好标记,这样学员学习起来就会很有连贯感。
总的来说,多重感官并用式的学习,可以提高个体的反应速度,加强个体回忆的准确度,改善个体察觉刺激的敏锐度,使个体的大脑在学习新知时,编码更加丰富。

第三个秘密: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
科学家罗伯特·瓦格纳设计了一项实验,在实验中两组学生被要求背诵一系列的单词。
第一组学生通过大规模的重复来记忆,让人不禁想起很多学生考试前熬夜恶补的样子。
第二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每隔三天来记忆一次这些单词,并且不允许以恶补的方式背诵。
后来,在进行单词记忆率考察的时候,第一组的表现远不如第二组;因为他们左内侧前额皮层的活动相比第二组大大减少了。
学习时的记忆可能无法在学习的时刻被固定下来,但是通过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间隔重复的记忆,是可以被固定下来的。
所以,让长期记忆变得更加可靠的方式是,将新的信息逐步输入大脑,并在固定的时间内间隔温习这些信息。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沙克特曾对一些学生说:
“如果距离期末考试只有一周的时间,你打算对某一科目复习10遍,那么在一周的时间将10次复习间隔开进行,要比一股脑儿将10次复习挤在一起进行效果要好得多。”
所以,如果你希望在日后回忆起某信息,那么就要一段时间内反复接触这个信息。
如果你希望将来的回忆尽可能的鲜活,那么就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有意地咀嚼和加工这个信息。
当新信息被逐步纳入头脑中的存储库,而不是一股脑地一次性将它们塞进去时,学习的效果才最好。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立刻思考或者讨论这件事,有助于增强对这一事件的记忆。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一场犯罪发生后,尽可能让证人立刻提供信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倾向于,每讲完一个知识点以后,以案例讨论、填空游戏、做选择题的方式帮助学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二个秘密已经让我们知晓,通过不同的感觉提供的多重线索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第三个秘密也让我们知晓,在固定的时间间隔重复记忆信息,有助于稳定记忆。
那么,如果我们以多重感觉的体验方式向学员介绍一个信息,然后在固定的时间间隔,不仅重复该信息,同时调整我们提供信息的方式,那结果又会怎样呢?
比如,在第一次重复信息/知识的时候,让学员有视觉上的体验(用PPT展示);
下一次,重复同样的信息时,让学员有听觉上的体验(把知识点编成谐音梗或者顺口溜说给学员听);
再一次重复时,让学员有知觉上的体验(比如,让学员把这个知识点设法用一系列的身体语言来展示)。
这种丰富编码的策略,也能在真实环境中帮助学员增强记忆力,进一步加深知识点在记忆中留下的痕迹。

每一个新诞生的大脑上都贴有写着“需要装配”的标签。
日常生活中你做了些什么,学习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都会实质性地改变你的大脑——你的所学所做对你的大脑进行了重新塑造。
其实,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构造的大脑。每个大脑不仅在结构上存在不同,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
每个人都像由很多特征搭成的积木,每一块积木反映其大脑一个特定区域的运行方式——每个人的特性都是这些“积木”共同决定的。
如果你了解了人的大脑的特性,你就可以更好的学习,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你的学习者学以致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