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摘录
指导孩子社会能力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样的词呢?比如yes or no,就是“是”和“不是”;and、or,“和”和“或者”;然后same and all,“一些”和“所有”;然后before、after,“之前”和“之后”;还有now and after,“现在”和“以后”;还有same and different,“相同”和“不同”。
这些词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之前,之后,有,没有,是,不是,一些和所有,这些词都给了孩子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是可以这样的,说不定也可以那样,如果换成那个样子会怎么样?
第二个准备工作,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我们以前也说过,一些日本的心理学家拿了一些图,然后在这个图上画了很多小孩的表情,有的是哭,有的是笑,有的是愤怒,有的是什么,把这个表情拿到学校里边去给那些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来识别这些画上的人的表情。
还有一个就是在生活中观察。
在生活中看到别的小朋友生气难过,这时候你要问他,你觉得朵朵现在是什么感觉?朵朵刚才跟她妈妈吵架了,她妈妈现在是什么心情?朵朵现在是什么心情?这就是在帮他去识别别人的感受。在大街上看到两个人吵架,或者看到两个人争论,或者看到两个人开心,你都可以问他,现在那个人是什么感觉?这是在生活中不断地观察。
第三个就是讨论感受,要跟孩子讨论他的感受。
有一件事需要提醒,就是在跟孩子讨论感受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多地评判。我们很多家长跟孩子谈话的时候,孩子说这个事我真的特别生气,家长喜欢说,这事其实你不应该生气。
这位妈妈教大家玩“为什么”游戏,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她说,咱们来玩个游戏。玩什么游戏呢?那我这有个玩偶,然后现在咱们玩这个游戏,就是我说什么话,你们都要问我“为什么”。
那么现在我们来交换,交换什么呢?就是妈妈问为什么,你们要告诉我原因。然后小孩子就说,今天咱们不看那个电视剧,妈妈就问,为什么?然后让那些小孩子们来讲答案。小孩子们讲一个答案,妈妈说,还有别的原因吗?帮助大家去理解和解释。
我跟嘟嘟在家里边就经常玩这样的文字游戏,比如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我们会玩什么游戏呢?我说:“来,嘟嘟,咱们俩玩个游戏,你说一个东西,我说一个东西,然后咱们俩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东西。”这个游戏嘟嘟乐此不疲。
他说汽车,我说棉花,然后用汽车和棉花创造一个新东西。比如拿棉花做成汽车的形状,做一个冰淇淋小屋,这就是一个新东西。然后在汽车里边放更多的棉花,然后冬天开车的时候可以不用开空调等等,随便说。
我们很多家长不会跟孩子玩,在家里边要么陪孩子看电视,要么读书、讲故事。你应该跟他玩起来,玩话剧,你们俩开始表演。这时候能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甚至他将来可以成为一个编剧,而且还能够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要过多地评判孩子,不要过多地说你这样做对或者不对,就是呈现出来就好了。然后说,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个你满意吗?如果不满意的话,还有别的方法吗?那么咱们可以再试试看。
第二个方法就是玩偶游戏。因为孩子们对手偶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家里可以买上两个手偶,或者一个手偶,都可以,然后通过这个手偶,作为第三方来跟孩子对话,也可以做角色扮演,然后尝试着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来,现在我们的规矩是什么,我说什么,你都说为什么。这就是用手偶的方法来解决的,叫玩偶游戏。
然后还有一种就叫作“找办法”游戏。什么叫“找办法”游戏呢?就是一个事发生了,这事很难,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那么怎么办呢?来,我们来玩个“找办法”游戏,甚至多个孩子也可以,好几个孩子一块儿都可以。
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写,有办法吗?有一个办法,写出一个办法来,然后这个事的结果会怎么怎么样。然后你有办法吗?把你的办法写在右边。当你发现几个孩子开始竞争了,这些孩子们在不断地涌现出很多想法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尝试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把办法一个一个列在纸上。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经常强调拿一张纸出来,然后开始写吗?当家长特别认真地拿一张纸出来,拿笔准备写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特别受到尊重,他会觉得这是挺认真的,然后我爸我妈对我这事特别认真,所以他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还有就是跟孩子玩故事接龙的游戏。咱们来玩一个故事接龙的游戏,今天上午上课的时候,你跟Michael打架了,然后Michael很生气,追着你在教室里边打,这时候把你打疼了,你也很生气。那么下来轮到你了,该你了。然后这个小孩就开始讲,下来我就踢了他一脚,我拿铅笔盒在他脑袋上敲了一下。
那么然后呢?然后就不断地往下去讲后面的故事,可能会编得很离谱,可能会编得哈哈笑,可能会编得连龙都出来了或者怎么样,都没关系,你在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帮助孩子考虑“那么接下来呢”“那么后来呢”。当一个孩子习惯了去考虑后来的事,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他自身的那种责任感就会出现了。
Can Problem Solve,就是ICPS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步,首先要问大家,发生什么事了?
首先问问题是什么,发生什么事了,出现什么状况了?这个说,我不想他要我的玩具,我不给他,这是我的。那个女孩说,我想要他的玩具,特别想玩。第一步,搞清楚问题
第二步,要问双方感受如何。
那你们俩现在有什么感受?你别忘了,前面我们学过,要去体会别人感受。现在你们俩是什么感受?我不高兴。那你呢?我也不高兴。两个人都不高兴。
第三步,咱们今天在一块儿玩是为了高兴,咱们要开开心心地在一块儿玩,那么谁有办法能够让大家高兴起来?看看谁有办法能让大家高兴起来,鼓励大家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长随时随地要调动孩子玩游戏,因为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游戏,所以当你说比一比,咱们来玩个游戏,看谁能够让大家今天下午开心,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有可能被调动起来,因为游戏来了。
如果双方提出了想法,好,我帮你们写下来,咱们拿张纸,你认真一点,拿张纸,然后帮他写下来。Mike,你说的方法是什么?Jennifer,你说的方法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写下来。
如果这一招试了,不管用,还是不行,还不高兴,还有别的办法吗?咱们再试这个,画一条线,左边是Mike的方法,右边是Jennifer的方法,然后一个一个都写下来,这就是在帮他们练习解决问题。
等到Mike说:“那我这个可以给她玩,但条件是她不能带走。”然后Jennifer说:“我玩,我不带走,我还可以把我的这个小玩具给他玩。”可以,来试试看。这时候问,现在你们俩感受怎么样,开心了吗?我挺开心的。你呢?我也挺开心的。
最后一步说,孩子们,知道你们刚刚这个行为叫什么吗?你们刚刚这个行为就叫作分享。这时候你发现孩子们学会什么叫分享了吗?这才真正学会了什么叫分享,因为是他们做到的,而且他们感受到了分享以后所带来的快乐。
一种是指令的方法,说你给我去做什么,你怎么怎么做,这是指令的方法。还有一种是辅导的方法。辅导的方法就是问,你的目标是什么?那么现状怎么样?那么你打算怎么做,有哪些方法?那么做以后的结果会怎么样?预测一下,很好,那你就去做,这个叫辅导的方法。
嘟嘟打游戏,爸爸说你知道我担心什么吗?嘟嘟说担心视力,担心学习。爸爸说:“我担心的就是你会成瘾。一个人一旦玩一个东西玩成瘾了,他就很难自我控制了。那时候他的自控力没有了,这个人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他会被游戏控制,而不是他自己能做什么事就能做什么事,他会失去自控力。”他打游戏也好,看电视也好,都会考虑到眼睛、自控力的问题。
各位理解这个区别了吗?不要用物质的奖励去引导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做对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ICPS的核心精髓之一。所以教会孩子考虑后果,甚至还包括要教会他考虑人际交往的一些后果等等。
最后我们要强调一下,就是在做I Can Problem Solve的辅导的过程当中,有三个原则特别重要。
第一个原则,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搞清孩子的想法上。
第二个总的原则,一定要让孩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
第三个原则,要知道思考的过程是重点。
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重点,而不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才是重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