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外婆
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年过而立,经历过的生生死死不在少数,觉得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唯独今年,经历了外婆的去世之后,才对生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外婆享年85了,按说也算是顺心老人,去世时,三姨说就像睡着了一般,安详的很。并且自始至终思路都很清楚,没有犯过糊涂,只是昏昏欲睡而已。老辈人说,外婆一生向善,积了德了,所以临了能落个”好回生”。
母亲因为没赶上外婆的最后一口气哭的肝肠寸断,再大年纪的人在此时都是无助的孩子,依恋,恐惧、各种遗憾充斥心内,五味杂陈,可想而知。我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用做安慰的语言,就让她像个孩子一样的哭吧,这是天下所有为人子女的一种必要的宣泄吧!但我从母亲的哭声里听到这么几个意思: 一是哭外婆这一世经历的艰辛。外婆幼年丧父,十几岁便为了给他的嫂子还债,被卖给了外公,当时的外公虽然年纪不算大,但已经结婚生子,只是不幸那母子早早的去了,才又买了外婆。外婆接连养育了七个子女,日子过得也算红火。可外公五十多岁就患心脏病去世了,中年丧夫的外婆凭借自己的勤劳带领四个未成家的儿女度过了最艰难的几年,买屋置田,开食堂,家里家外几年下来终于姨姨们都出嫁了,舅舅也娶上了媳妇。我们想着,外婆可算是熬出头了!可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50岁的大舅因一起交通事故撒手人寰,白发人送黑发人,个种苦痛唯有至亲的人才能体会。人生三苦,外婆尝了个遍,可即使经历了这样的磨难,外婆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的活到八十五岁高龄,不得不令人钦佩。
二是哭“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嫁给父亲后就离家远走志丹,早年交通不便,生活也相当拮据,母亲平均一年也未必能回得上一次。后来条件好了,母亲也退休了,每年至少能回上一次住个十天半月的,可即使这样又能如何?比起外婆一把屎一把尿,在那个艰难的岁月了养育他们姐弟七人所付出的而言,子女能给予父母的太少太少了,少到不值一提,难怪母亲心里感伤,本来准备第二天就回去伺候一段时间的,大包小包的都整理好了,却连最后一口气都没赶上,回家奔丧时,外婆已经入殓,“阴阳”连最后一眼也不让看,怎能不叫母亲揪心啊!
我跟着母亲的哭声,思绪瞬间回到幼年时代。母亲已经回志丹上班了,四个月大的我嗷嗷待哺,一眼看见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弄不了这么小的孩子,外婆不顾众人反对,把我接回了家。家中其实早就因为外公病重而一贫如洗,可那时农村虽然物质匮乏,鸡蛋还是有的,听母亲说,我稍大一点以后一天能吃六个鸡蛋,也算是破了吃鸡蛋的记录了!
我做妈妈后,曾经说过她们不懂科学喂养的混账话,那么小的娃娃吃那么多鸡蛋能消化吗?可外婆去了我才明白,那六个鸡蛋里倾注的是外婆一家人沉重的爱啊!小姨比我大不了几岁,碰上头疼脑热的外婆都不舍得给她吃一个鸡蛋,家里其他人就更不知道鸡蛋是什么味儿了! 然后,然后的然后,外公去世了。我被接到了大姑家,外婆哭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次来看我,发现身上有虱子就眼泪吧嗒,搞得大姑也挺尴尬。母亲说,其实大姑也很爱我,但外婆就是觉得我在别人家受罪了心疼不过,毕竟是她一手养大的孩子啊!
外婆当年对我的爱直接导致了我今天不可逆流的悔和愧。
记得我结婚的时候外婆来了,并且在母亲家住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妈妈陪爸爸去西安检查身体,把外婆托付给了我和老公。我和老公兴致勃勃的接此重任,当天下午就动手给外婆作饭。那是我第一次下厨,尽管认真,但做出来的饭仍是少油没盐,切好的葱都忘了放,我难以忘记外婆难以下咽的表情。可恨的是我第二天一早用高压锅熬了稀饭就忙忙乱乱去上班了,结果中午回去才发现外婆根本就打不开锅,一上午都饿着肚子。母亲回来后我和老公很轻松的讲这些事情,就像讲一个笑话。
现在外婆去了,再回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是锥心的痛。
比起外婆对我的精心抚养来说,年过而立的我还不曾为她做过一顿可口的饭菜,怎能不让我和母亲一样产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悔恨呢!婚后的我接连生了两个孩子,生活的重心一下子改变,回老家探望外婆的愿望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当日一别,竟成永别。再也无法一睹外婆慈祥的容颜,再也没有机会为她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这将成为我这一生最为锥心的遗憾! 为什么!人对于自己的子女总是无欲无求,对待老人却做不到如此?孩子们爱吃的东西,我千方百计都要学会,搜肠刮肚的琢磨怎样给他们改善口味,加强营养,半夜起来给他们包饺子也是经常事。而对于外婆,我却显得那么笨拙懒散,那么随心所意,甚至还让外婆饿了肚子。真的好恨自己的自私!这几年,虽说是孩子拖累,但志丹到榆林究竟能有多远,竟让我如此不可逾越,即使到了外婆最病重的时刻也不曾去看望,我好恨自己!我是她从小带大的孩子,见见我和我的孩子们也应该是她老人家的一个心愿,我竟然都没有让她实现,天下的不孝难道都是电视剧里演的争夺财产和打打杀杀吗?我这样的难道就不是大逆不道吗?
外婆,我深深地向你忏悔!
外婆,我深深的怀念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