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家《清静经》中如是说。每次听诵《清静经》,心就会不自觉得清静下来,身心像被清凉之水浸润过一般,清爽自在,正气从生,一股清静通透之气不禁从心底升起。
《清静经》不愧为道家修行经典,短短的篇幅,就把大道之体和修行之本阐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文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它告诉我们,我们本是与道合一的清静之体,因为妄心的纷扰和后天欲望的牵绊,让我们离道越来越远了。所以,让我们痛苦烦恼不得安宁自在的根源就是认假为真的虚幻之妄心和六根对六尘所起的欲望之心。
然后文中告诉我们回归清静之法:”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告诉要不断减少自已的欲望,这样心就自然清静下来,不断净化我们的内心,去除贪嗔痴慢疑等毒的杂染,让心慢慢归于清明。自然就会六欲不生,从而摆脱欲望和习气之毒对我们生命的侵害,进而逐步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
经典又告诉我们:“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很多修道之人可能都学习并明白了生命轮回的道理和原因,也认真在践行着遣欲澄心的修心工作,但是修行一段时间,刚刚清静一点,没过多久,感觉又回到以前,身心又会纷扰不断不得清静,如此反反复复,着实让人费心又费力。于是,怀疑自已的方法是否有问题,又开始东找西寻,耗费时间和精力。
这里,经典告诉我们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功夫下得不够,火侯未及。修身修心是个浩大的工程,因为人的欲望和习气不是这一世形成的,而是由累世的积蓄而成。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大脑的记忆功能是永久性的,只要经历过的人事物都会被永久的保存于记忆库中,有时侯我们觉得好像已经忘记 了,其实它始终被锁定在被佛教称为阿赖耶识的库存里。
而修行,就是要清除这些不良记忆和信息,让身心归于清净。这是何等困难和艰巨的一项浩瀚工程呀。
《楞严经》中形容我们的身心如贮存毒蜜的容器,需要用各种汤水和香灰逐步清洗净化,完全干净之后才能贮存甘露。它告诉我们需要三个步骤才能完成净化工作,即所谓三渐次。
何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这三种逐渐增进的方法,是从我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开始转变,从身外之物开始到修身再到修心,逐步清净我们的身心,回归我们的本来面目,将我们从五浊污泥中拯救出来。
从各家的修证理论和方法来看,都是殊途同归,无外乎“戒定慧”三无漏学,其成功的根本宗旨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清静经》告诉我们,就这样一路清静下去,自然就会得常清静矣,并渐入真道,进而得道,最后连得道的名相也不著,就算真正解脱消遥了。
一念清静心,万物皆自得,古之得道之人既然已经把通往光明的解脱大道之理详实的告诉我们,那我们就要好好珍惜把握,在这纷繁杂扰的五欲红尘中修得一颗超凡脱俗的清静之心,体悟证入自然消遥之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