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读书想法
给一位17岁迷茫少年的读书建议

给一位17岁迷茫少年的读书建议

作者: 人生葵花宝典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00:20 被阅读199次

    有一位17岁的网友,没有受过很正规的教育,希望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上立足。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愿意吃苦,愿意付出和学习。我们这里给他的建议是能够静下心来,去打一些比较苦的工,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系统认真的学习一些知识,阅读一定量的书籍,对自己的人生去做一个设计和塑造。另一位网友看了以后很感兴趣,希望我们能够把给这位网友的读书建议同他分享,能够把书单开列出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读什么书,怎样去读,自己人生的未来怎样规划,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读书首先是塑造人的品格和素质

    人不管在什么样的年龄段,都面临着一个读书学习的问题,但是由于每个人基础不同,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同,所以对知识的摄取也有非常大的差异。

    比如中国古代一直有重视读书的传统,家长想让孩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未来去参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所以对文化的学习是放在首位的。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因为孩子记忆力比较好,主要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当他记忆了大量优秀文章的时候,就在大脑里建立了一个数据库,这些数据现在看起来是无序和没有用的,但是会随着他未来的成长和学习,逐渐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不断升华,有这么一个过程。

    等到他再大一点,这个时候他有了人生阅历,这个人生阅历主要是在家庭里形成的,古代儒家文化教育里的仁义礼智信,忠孝,都和家庭生活有直接关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培养善良的心性和勇于吃苦的精神,这是对人人格和思想上的塑造。这个时候他过去学习的传统文化就在起作用。因为传统文化里包含历史,包含哲学,包含一些生活里的知识,都是前人的经验,同时有大量真实的事例。

    古代教育非常注重真实事例,比如《三字经》里教你怎么做的时候,有悬梁刺股(夜里读书,汉代孙敬用绳把头发系在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扎大腿,以防瞌睡),苏洵发愤(苏洵27岁才发奋读书,与两儿并称“三苏”),赵普夜读(赵普当了宰相之后,仍然勤学不懈),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所有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和人生经历。这是讲做人。还有讲做事,历史上优秀人物在一些重要关头所做的思考和抉择,他们的人生命运。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把这样一些资讯都建立在我们的知识体系里。未来当我们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经历作为参照。看他们在遇到灾难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成功的时候,失败的时候,怎么去面对和抉择。他们在生活中的修身养性,心有神明不欺暗室等优秀品质,都在影响着我们。

    所以读书开书目是一回事,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体悟,是另外一回事。不是单单这本书读了就叫读了。

    读书广增知识储备和前人的成败案例

    我们现在讨论这个17岁少年,他过去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阅读量很少,当一个人阅读量很少的时候,他的知识背景就浅,因为知识里包含着很多综合性的知识,比如不同国家民族人的生活习性,这都对我们开阔视野,熟悉社会,体验人心有所帮助。

    另外文化内涵里包含着一些很重要的做人的基本要素。比如说,人活在世上,一生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他在成长蜕变的过程中要经历痛楚,那么,面对困难的时候,那些古人成功的事例,他们昂扬的精神,都会在人生重要的关头给我们以教益。同时做人有一些基本原则,就是诚实谦逊,肯吃苦和付出,有远大目标,能看得比较久远,不计较眼前得失。我们在阅读和学习中,要完成这样一个陶冶性情,开阔心胸和视野,塑造和建设自我的过程。

    古人说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些都是对读书的描述。如果我们对未来的自己有一种期许,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坚定内心、丰富知识和睿智思想的人,首先就是要海量的读书,开卷有益。开卷有益并不是说读现代的流行小说,或者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书。我们要读的是经典作品,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淘汰,才能留存下来,都是那个时代思想和文化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形成人优秀品质的基本内涵。所以你就找经典,都可以在网上检索到。

    读书最大的忌讳是急功近利,所谓的读有用之书

    读书不能够急功近利,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读书一定要当下就能用上,其实80%的书你读过,在当时是不起作用的。它就是拓展你的视野,增加一些知识,使你开始建立知识结构,是对以后有帮助的。就好像我们盖楼,明明要往高处盖,但是我们却是往相反的方向挖地基,地基打得有多深,有多坚实,未来这个楼盖得才能有多高。

    所以读书不能够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结果是什么呢?社会上一个很直接的例子就是读技校,毕业出来马上就能用,工资可能比大学生还高,就业可能比硕士生、博士生还快。但是他未来的发展空间小,是因为他学的全是一些马上能用的实用技术。而如果你读大学,读研究生或者读更高学位的时候,这种基础教育给未来的成长留足了空间,以后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我们再看自然界里的情况也是这样。杨木快速生长,很快就能用,但是它只能做烧材,只能做一些大的建筑的边角料,不能够做大梁,不能派上更大的用场,价值不高,因为它生长速度太快。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注重学习不同时期经典里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人格,提升境界,拓展视野,使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看苏轼,大才子,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但是他没有经过历练,没有灾变的洗礼,人生后来遭遇了非常多的坎坷。但是他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由于他有一种文化底蕴和从小培养起来的很好的修养和品格,他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灾变,牢狱之灾,一生流放,甚至马上就要被杀头,他仍然那样乐观、从容,成为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在书、画、词上都达到顶级水平的大家。

    所有优秀的人,他们成长的路都是坎坷的。老天如果垂青一个人,爱护一个人,会叫他在一开始就受磨难和历练。为什么?因为人在小的时候跌跤不怕,他能够站起来,但是当人长大了,筋骨长结实,定型了,这个时候他跌一跤就非常惨重,骨断筋折,可能一生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可是我们知道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成长、磨难、历练的过程,才能够最终有所收获。

    读经典是与历史上最优秀的人同行,时时以他们为师

    前面讲了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里也包括诗歌,唐诗宋词。一方面诗歌包含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同时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欣赏揣摩优秀诗歌,能使我们的思想更集中和凝练,表达更精确和简明。

    诗歌是把丰富的历史事件、人物典故、自然环境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用最简洁优美的语言再现出来,这需要概括能力、洞察能力和提炼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古代优秀的诗人,往往也能做很好的官员。科举考试就考你的文章,文章写得好就可以直接做官,而且可以做很好的官,是因为他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里,做任何事都有范例。他读过大量的书,知道在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别人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而我们今天因为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学了很多对自己未来没有用的知识,比如物理、化学,这些只有专业的人才用得上。这是一个悲剧,是因为人在最宝贵的年龄,最好的年华里,却没有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对人生最有意义的知识,却学了一些工具式的东西。和古人相比,等于我们的人生虚耗了前半生。

    当我们耗了前半生,现在要补课的时候,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所以我们读书不是仅仅把书读过了,而是一定要读出书中的内涵,就是前人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不管他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他们的经历都是教科书,都是你未来可以借鉴的资讯。

    首先要多读历史文化书籍,广是第一位的,广之后才能精,没有大量资讯做铺垫,这个人就会视野不宽广,思维不缜密,观察力不强,因为他资讯少,可供他思考的东西少。同时读书不能走马观花,为了读而读,而是要把大量资讯积淀在自己的空间场里。

    同时我们要阅读一定量的外国文学名著。因为这些经典作品里展现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及各种各样的人生和价值观,主人公的不同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

    比如英国文学名著《简爱》讲不同的爱情观,讲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坚贞,同时也讲了一个所有国家、所有时代都有的,我们身边就随时发生的一个成年丑小鸭的故事,一个出身卑微、相貌平凡的女孩,最终凭她的自尊、善良和努力,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

    比如英国戏剧《哈姆雷特》,我们看到哈姆雷特在人生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父亲被害,王位被篡夺,家里遭受灾变的过程中,他怎么去完成自身的成长,除恶扬善。这里有对人生,对爱情,对世界,对生命的种种认识、体验和看法。

    再比如法国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与黑》,这都是不同时代的人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的追求、命运、成败,留在世间的典型形象,凝聚着世道人心的道理和历史文化的内涵。阅读这些作品会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开卷有益的两大类书,历史与人文

    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的阅读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和历史有关的,历史上的真实事例,一类是和人文有关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因为经典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够给我们启发和指引。这两方面是塑造我们基本格局所必不可少的。

    人在世间不管做什么事,其实就是和人打交道,然后怎么去做决策,怎么去思考,走正确的路,在人生不顺利的时候怎么能够保持昂扬的斗志,能够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取得成功。所有成功背后其实都是艰辛的努力和失败。当我们明白这些的时候,就会不拘泥于一些具体的事物,而且在读书的时候也知道如何去读,如何有效的使这些书的价值,能够和我们的生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另外读书还有一个不断反复读的过程。因为我们在最初读一些经典作品的时候,我们的见识、思想,还远远没有达到那样一种高度,随着知识不断增加,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可能就会显现出来。当我们重新再去读这些书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实际上学习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往前走,又不断重温的过程。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古人教育里一个非常优秀的地方,就是它在一个人还没有很多社会阅历的时候,要求读大量的历史书和文学作品,其实就在他的思想库房里积累了大量的重要资讯,这些资讯就会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给他机会使他重温。

    我们知道在成长过程中,事情会不断增加,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书你受制于生活或种种原因,不可能有机会再去寻找或者阅读。但是由于你过去储备了大量资讯,这些资讯都会在你未来遇到具体事的时候,开始在你头脑里再现,帮助你决策,也会使你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总而言之,读书要有针对性,要和自己的成长挂上钩,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了解和对书的表面文字上的阅读,这是我们给这位迷茫少年的一个读书建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一位17岁迷茫少年的读书建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bk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