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
大家好!通过前面的课程,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育规律,了解了孩子种种问题前背后的原因,知道了孩子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
先给大家看两段家长们的留言:这段时间我们都很平静,孩子昨天晚上就没熬夜,今天早上去上学了,家长不要巴结也不要要求他,给他时间他会自己知道他要干什么,感谢老师让我真正放下焦虑!只有家长不焦虑了家庭气氛才能好,才使这段时间家庭关系和睦,昨天晚上我给他说今年我们家主要是和睦相处,其他我不做要求,都是聪明人不需要别人给当家做主,看他感觉也很好,家长要改变才能改变家庭关系。
再看看另一个家长的留言:家长真正放下焦虑也是不容易,今天早上收了孩子的手机,孩子很不愿意,总担心他拿手机一直发信息,发信息都发了几百条了。收手机前也是一直挣扎,该不该收,应不应该信任他,是不是要放手,后来还是强行收了,没有放手。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笃定、那么理直气壮地给孩子发布命令、对孩子的行为随意进行评判了,而是学会了和孩子去协商,大家的焦虑也放下了一些,这对父母来说已经成长了一大步。因为当我们学会和孩子协商的时候,孩子就有了喘息的空间,也就有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二是成长和变化是螺旋式的。今天把焦虑放下了,家里平静了,可是,过两天,看着孩子一晚上一晚上的熬夜打游戏,心里又不淡定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又开始了以往的冲突模式,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冲突发生以后,我们学会了觉察自己,反省自己在冲突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会再次调整自己。其实,这就是成长,这就是变化,这样的觉察和调整,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当然,这个过程真的是很煎熬,每天都在焦虑、放下、又焦虑、又放下的过程中渡过,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父母的成长同样也不容易。道理明白了,可是让我们放下自己的焦虑,全然接纳自己的孩子,不评判不要求,真的是太难了!为什么面对孩子时会那么焦虑呢?为什么即使知道了怎么对待孩子是恰当的,我们仍然做不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自己的心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一是现实层面的原因。这一代的父母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让每个人都很焦虑,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其实是自身焦虑和压力的释放与转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替我们承担了自己的压力。
孩子处于青春期的父母,应该都是75年到85年出生的一代人。我们国家正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时代。这40年,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的都处在一个比较焦虑的时代。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每天那么多的信息都在冲击着我们,谁出国去旅游了?谁家又换房子了?谁家的孩子出国留学了?马云家的豪宅什么样子?,这些信息无孔不入,让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种焦虑中。生活的富裕并没有降低我们的焦虑,减少我们的压力,也没有降低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对孩子的要求反而更高了。当我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事业迷茫和困惑时,孩子的学习似乎成了家庭唯一可以确定可以掌控的一件东西,于是,培养孩子成才似乎成了我们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儿,成了一个家庭的信念。于是,家庭中的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关注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
我们看看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闫妮饰演的王胜男对女儿说的几句话:
1.“你洗手了吗?怎么洗的,香皂要用两遍,泡沫在手上停留一分钟了吗?”
2.“今天拉屎了吗?在厕所生根了吗?怎么还不出来?”
3.“每天中午12点、晚上9点必须给妈妈打个电话。”
4.“你看看这二道毛,不男不女的,厚的挡眼睛,还能看到前途吗?不会用发卡别上吗?都高中生了,还别HelloKitty?”
5.“穿衣服实用第一位,穿那么好看有用吗?谁看啊?”
6.“吃喝都给你备齐了,还要零花钱干吗?”
我们跳出来看一看,这样的对话基本上属于警察和犯人之间的对话了。因为吃、穿、发型、洗手、上厕所,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功能,父母管孩子比警察管犯人都管得都细,每天还要两次汇报情况。当家长如此管理孩子的时候,孩子哪里还有喘息的空间,家长哪里还有自己生活的乐趣和内容?
二、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
1、我们对父母的定位和职责不了解,对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了解。孩子一生下来我们理所当然就成了父母,大部分做父母的经验都是口口相传,我们的父母怎么对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孩子。我们的理念就是:孩子是我的,我在孩子面前就是权威、就是老大,孩子就是要管的,要教育的,不管成不了才。
从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角度来说,父母只是孩子在未成年时候的陪伴者、照料者、支持者,而不是孩子的塑造者。因为:孩子确实是你的孩子,但他更是大自然中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生命,他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己的个体差异,他有着天然的生命力。就像大自然的树木花草一样,他会自己生长、绽放。孩子不会因为你不督促,不管教,就会堕落和毁灭自己。我们对这个生命要有一份敬畏和尊重,我们要敬畏的是大自然的规律,尊重的是每一个生命的特点。父母要给孩子创建合适的土壤、空气、阳光,而不是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上帝,即使你再努力,再要求,孩子都不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只会成为他自己。或者在你的逼迫和改造下,成为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扭曲的自己。
2、中国历史和文化对父母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一些认知误区。比如要求孩子听话、服从、随意打骂孩子、居高临下的评判孩子、母亲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等。这些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些错误理念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长期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一个家族共同耕种一片土地,所以,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长就是这个生产单位的权威和领导,所以农耕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听话、顺从,不听话就会挨打挨骂,每个人都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从大家庭分离出去,这样的一种文化形成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孩子听话、顺从、认为打骂孩子很正常;
二是长期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贫穷,给我们的祖辈造成了很多心理创伤,一是很多人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分离创伤;二是对财富和物质有着强烈的匮乏感;三是内心有着深深地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这些心理的创伤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有极强的控制欲和功利性,我们对于对于成绩的过份关注、对于学习的各种焦虑,都来源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