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的,从第一本《拥抱》开始,便迷上了张小娴,虽然不过才读了她的一本随笔,对她的了解,远不及自己对张爱玲那么多——读完几乎她所有的小说,但缘分这东西,谁说得准呢,就像一位故友曾说的:我不愿意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感情的深度。
有的情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呵,恰恰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呢,时间上,不过“春宵一刻”,而个中情谊深浅,却是千金也难以衡量。
同龄人看我,总觉得我有着千般万般的恋爱经验,看我,仿佛有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与稳重,谁知道呢,经验这种东西,最寻常的来源是经历,而我有关于这一切的想法,来源不外乎其二,别人的经历,我的阅读体验。
别人的经历,此处别人,大多是我的那些“狐朋狗友”,命运说来真的是个神奇的东西,他总是安排一些特定的人在一起,就像我,在感情面前,是一个敢想而不敢做的人,而我身边的朋友,他们或多或少实践了我的想法,不过需要事先申明的是,他们的实践,并不是我的怂恿哦,都说了这是缘分呢。他们的结果,或幸福,或悲伤,不过是经历,重要的还是这段经历过去之后,沉淀下来的经验,一点一滴,逐渐让他们,用他们的话来说,“更好地恋爱”。而作为朋友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我,获得的除了友谊,便是他们的恋爱经验了。
曾有人这么跟我说,你每一次恋爱,都会觉得,自己上一段恋情,是在“乱弹琴”。
或许真的是这样吧,至少,我在《拥抱》中的感受是这样,不想去追踪张小娴是否是谈了很多段恋情,单单看她对于饮食男女的陈述,却不得不让我叹服。读她的文字,常常会给人这样的感受:哎?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她说的那么回事。
就比如,你和一个感觉还不错的男孩子相处,一开始,你们热切的聊天聊地,聊这聊那,渐渐地,话题没了,于是你们开始了断断续续地聊天,有一句没一句地扯着生活。细心一些,你会发现,你主动聊的多了,他便会“偷懒”,爱应不应地回复你,而一旦你“冷落”了他,主动权便在你这边了,他会开始主动跟你找话题,而你呢,又变成了他,爱应不应的。
把感情说得像博弈,自是不太好,本来该是多么浪漫唯美的相互吸引呵,不是吗?
……
类似种种,不得不说,我在张小娴的文字中,找到了许许多多星星点点的共鸣。
有一段时间,疯狂地看了许许多多爱情文艺片,这一向是我的最爱:因为相信现实生活中,不会有那么多邂逅与浪漫,所以就从这些虚构出来的梦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就像在我自己勾画的蓝图中,从来没有一个“他”的存在。一直到现在,我都难以想象,像我这样爱自己,是要喜欢一个男孩到哪样,才会放下戒备,和他建立起亲密关系。
曾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大致是这样论述的,他说,真正的爱情,是愿意把之前的自己推倒重建,在建立一段亲密关系中,逐渐将自己原先家庭的影响连根拔起。
好一段形象的描述啊,不得不让人叹服。
临近春节,回到老家,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不难发现,桌边坐着的,大多是老人,和我坐一桌的,有一个九十一岁的老先生,听爷爷说,年轻的时候,老先生是儒学老师,现在身子还算健朗呢,有时还看看报什么的。
而十九岁的我,幻想着自己九十岁的样子,迷蒙不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