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散文课》学习笔记之四
真实,是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
真实性,是作家笔下的客观存在。不同的作家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的表述也不一样,因此真实性可以是有歧义的。
真实感,由于读者的文化水平与文学修养不同,读书语境不同,即便是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我们不能以真实性与真实感的歧义而否认客观的真实性,从而为散文的虚构打开门窗。
小说与散文的区别就在于虚构与非虚构。除了虚构,小说的一切手法都适用于散文。比如,矛盾、情节、细节、结构、意境、假设、想象、联想,等等。
真实性的背后是真实。
真实、真实性与真实感,是三个不同属性的范畴。真实和真实性属于哲学范畴。比如,真实的桃花,属于本体论,而真实性的桃花则属于反映论。与真实、真实性不同的是,真实感属于美学的范畴,是阅读心理问题。
我们不应该用真实性的歧义否定真实性,同样也不能用真实性的歧义而否定真实的客观存在。关于散文真实的讨论,不能把这三者混为一谈。
关于散文的艺术真实性。无论何种艺术门类,皆应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皆高于生活的真实性。为此可以运用多种手法,虚构便是其中的一种。
小说可以虚构,但散文却不能。原因在于,从叙事学的角度,小说是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叙述者是作者创造的人物,自然可以虚构。而散文是作者直接进入文本,作者不能虚构自己的经历与情感。
本书作者王彬老师认为,散文不能虚构,就是散文的人物与事件不可以虚构。
散文不是通过虚构事件与人物(当然可以运用想象与联想)的真实,而是通过对事件与人物认知的真实性,通过个人独特的编码组合,撩拨作者内心的幽曲而感动读者,在读者心中制造一种真实感。
如何看待散文写作中的虚构而造假?
第一,要厘清想象与虚构的区别。想象是心理活动而与实践无关,虚构则是无中生有。在文学创作中,是指作者将没有发生的事情,投进真实的时间之河,诉诸笔端而凭空捏造。主张虚构的作者常常将想象与虚构混为一谈,并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支撑。
第二,要厘清有意识的虚构与无意识的虚构。文学创作属于心理活动,任何一位作家再现大脑皮层储存的过往现象而下笔成文时,难免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工,要求作家笔下的事件与实际发生的事件完全一致是不现实的,但在基本的盘面上一致则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应该的。
第三,厘清虚构的程度。与无意识相对应的是有意识。要区分无意识与有意识的虚构,这就要看涉及虚构的程度。
有意识的虚构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颠覆底色的虚构,另一种则仅仅游离于细部之间。
作者的真实身份、真实经历、真实情感和真实事件构成散文的底色。这四种元素相互相连,颠覆了任何一种则必然会颠覆散文底色。
对于局限在细部之间的虚构,在无关底色的前提下,进行某些细节性的弥补,从而填补空隙,是可以理解的。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在散文创作中,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只有作者知道。修辞立其诚,诚为何物?不言自明。
总之,散文的真实性在于叙述者与其笔下素材的关系,对叙述者而言,这些笔下的素材是真实的,而且往往是他亲身经历的人生体验。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散文当然需要丰饶的想象,需要精密文字的编撰与华美的艺术处理,缺失了这些元素,散文也就无审美可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