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司领导和市场线骨干开会,讨论一个新命题。讨论聚焦到选择模式A还是模式B的问题,领导让每个中层和骨干表达意向。
我前面几个齐刷刷的选择了A或B,我是第五个,出于紧张和惯性,我加以分析后,选择了一个。后面还有若干位,也几乎表达了各自的选择。
只有我的两个直接领导没有直接选,考虑到2个月内的一个比较大的变数,建议到时候选择,但也表达了最终会选择什么。
公司领导听完没有直接表态,也没有倾向选择什么,而且将两种模式的优劣势又系统的梳理了一遍。会议远没有这么快结束,我离开的时候讨论还依然热烈。
晚上我将这个过程又仔细的想了一遍,今天这种轮流表态的形式我已经经历过好几次了,但这次我明显感觉领导并不是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者说事情本身往往就没有确切答案。
那领导想听的是什么?
按照每次表达后的结果来看,领导一是想听每个人的思考过程,看下你们都是怎么推导出结论的,有没有他疏漏之处或者应证他的想法。二是想看每个人的表达和反应,由此得到讨论之外的收获,有没有领导潜质,思辨能力如何,甚至能看出工作态度和能力。
总之,想听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整个思考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答案才是一个合格的答案?
首先,这个答案不应该是绝对的。既然难以分辨的选择,也就是选择差异不太大或不明显的选择。过于肯定有的时候是一种武断。
所以,阐述答案的过程应该是辩证的过程。从两个模式各自存在的优劣势,阐明相应会产生的影响,其后果是否能够承受。除了要看到直接影响,还要看到间接影响是什么,长远的影响又是什么。
此外,还可以以问题导向来阐述。讨论的目的是要解决哪个或者哪几个问题,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同的模式可以达到哪些效果,对解决问题有哪些帮助。
另外,还可以从风险防范,合规合理的角度来补充完善答案,这样也可以避免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忽略了潜在风险。
最后把目前掌握的信息,再加以做假设性推导,让答案更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
这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思路,如果现在让我回答一定不会只说“我选择……”,但现场气氛一般比较紧张,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很短,要想在这样的情境下按以上思路回答,只有平日多做这样的练习,形成多维的思考习惯。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按这样的思考方式梳理现场信息。这样轮到你发言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从容淡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