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微信功能那么多,最废的就是“是否开启朋友圈”了

微信功能那么多,最废的就是“是否开启朋友圈”了

作者: ONCE_CI | 来源:发表于2017-09-20 08:38 被阅读0次

- 帅不过3秒的隐藏朋友圈 -

刚知道有可以关闭朋友圈功能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就去试了这个新花样。

关了朋友圈后觉得自己贼酷,世界清静,好像逼格都提升不止一个level。

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手痒,不由自主想再去刷新朋友圈。

看看时间,距离关闭它仅仅过去十分钟。

还好我不是十分钟一刷朋友圈那种虚伪的人。

十五分钟后我跟自己说就再看一眼。

整个晚上我都陷入了隐藏-开启-刷新-再隐藏-再开启-再刷新的循环。

最后......我放弃了关闭朋友圈。

身边也有人试过隐藏朋友圈,

就像那些总是嘴上吵吵着要戒烟的人,

只不过坚持了一天、两天、一周或者更久,

最后,还是会在朋友圈里重新找到他们的身影。

我可以不发布任何动态,但我不能忍受关闭朋友圈。

因为它早就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即使没有人发来微信消息,我们还是会在朋友圈里停留许久。

于是出现很多声音说要离开这样的无聊社交,去找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其实也只是从微信转战到微博、B站、其他应用甚至是音乐评论区看故事。

那颗选择待在自己世界里了解别人生活的心其实从没有变过。

- 保持联系,靠的不是新消息而是朋友圈 -

认识一个新朋友,想要了解他,先去翻翻他的朋友圈,这似乎是我们的共识。

对于相熟的人来说,票圈是无数的点赞加评论。

而那些太久不聊天只静静躺在好友列表里的人和断了联系没什么区别。

能知晓他们近况的渠道只剩朋友圈。

某次老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于某游戏的动态,评论区出现难得的热闹。

已经许久不联系的同学们由:“原来你也在玩”你一句我一句的聊起来了。

从游戏到近况,话匣子由此展开。

这样的联系,是对话框无法给予的。

即使大家都说要做自己,但我们无法否认人的先天群体性。

表达某个想法时引起别人的共鸣,能让自己感受到的那种群体存在感。

没有人所有的动态都是写给自己看的。

相同的感受,把本来有距离的人,变得触手可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喜欢不停的在社交网络搜寻新鲜事物来刺激大脑。

当我们一段时间里收不到任何讯息时,可能会莫名陷入一种焦虑。

就好像自己和这个世界断了某种联系。

而刷朋友圈,很多时候是想通过别人的动态,保持这种联系。

- 朋友圈 请对它好一点 -

好看的美食如果不在开饭前拍照留念就感觉暴遣天物,

旅行如果不把眼前的风景晒到朋友圈就像是虚途此行。

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

发朋友圈成为了我们的潜意识动作。

好不容易通过各种角度给自己拍出一张照骗然后等着别人点赞,

太多事都有发动态的借口。

但现在,大家的动态都在逐渐减少。

看客多了,朋友圈也难逃鄙视链。

大致划分:不发〉秀晒炫〉日常〉鸡汤〉链接〉微商。

关于朋友圈,调侃太多,欣赏太难,

好像不管发什么最后被会被嫌弃。

像封锁或清除存于QQ空间的内容一样,曾发过的朋友圈,改了又删。

相册中堆积如山的照片,显示在朋友圈里的寥寥无几。

朋友圈三天可见,半年可见,原来也挺有用的。

有人说,这是长大,是成熟。

其实只是不愿再袒露自己。

朋友圈的样子,好像早已不再是发布者的初衷,更多地取决于围观者的心态。

其实一开始只不过是想留住生活里那精彩的一瞬。

朋友圈里一分钟,私下P图十年功。

精心分享的事物不是只为听句吐嘈的。

所以那些还愿意细心经营朋友圈的人是值得被欣赏的。

- 我们都小心翼翼的活在朋友圈里 -

那天小龙哥问我,如果你发现微信微博新闻网等等,整个网络已经有24小时没有更新任何消息了,你会有什么感觉?

戏比较多的我都被问的一脸懵逼了......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家里断网了,那就是我被全世界拉黑了。

有时候深夜在朋友圈看不到别人发的新动态,确实会莫名产生很强烈的孤独感。

每天接收这么多新动态,真正记住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我们只是习惯了不停的浏览,不,只是习惯了浏览这个动作,

这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

其实无论朋友圈三天可见,还是动态分组可见,那里才藏着你内心真实的一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信功能那么多,最废的就是“是否开启朋友圈”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en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