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交车上看电子书《如何学习》,学到一个概念:遗忘式学习。乍一看有些奇怪,遗忘了还怎么学?这要从记忆的原理说起。
书中把记忆分成两个阶段:存储阶段和提取阶段。前者负责如何记得牢,后者负责如何想起来。研究表明,进行一定量的提取记忆操作,能够巩固记忆。也就是说不断有机会回想记忆的对象,记得更久更牢。这有点像肌肉的锻炼,不断的拉伸和收缩才能促进肌肉增长。
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对前一阶段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回想,比起最终进行的总体回忆和复习,可能是更好的学习方法,即所谓的“间隔效应”。奥地利心理学家阿道夫·约斯特对这个效应进行了研究,发表了“约斯特定律”。直观的解释是,刚刚学过一个概念后,不必立刻复习,这样做不会加深多少记忆;相反,如果一个小时之后或者一天之后复习效果会更好。也有实验表明,学习时候的场景和周围的环境也能对记忆产生影响,如果在测试学习效果时对一部分人还原当时的学习场景,那么这部分人的测试成绩会相对更好。看来熟悉考场是考前的重要科目😝。
由此我还想到《生命3.0》一书中对记忆的讨论。作者认为相比物理介质的存储,人的大脑的记忆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按照某种地址存储信息,每次想要提取信息,只要指定正确的地址,信息就在那里。而大脑在提取记忆的信息时采用的是联想式的查找:通过某种信息,引发对目标信息的回忆。
记忆比如,你在大街上听到一首老歌,就会突然想起那些good old days,看到一个陌生女生穿的白色褶裙,就会想起初恋的美好时光。这些回忆不是总在你的意识中,有些细节也已经淡忘,但是它们没有从你的大脑中消失,而是等待一个合适的引导时机,从而提取出来。
书中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大脑中仿佛有一些沟壑存储这些信息,想要提取信息,不需要定位每个沟壑的精确位置(局部最优),而只需要附近沟壑壁的某个位置(近似最优)的信息即可,搜索会沿着沟壑的斜坡滑到你要的信息的位置。当然,这只是有助于理解记忆机制的一个比喻,具体的原理仍然是个谜。
看了这些内容不仅感慨,这么复杂的大脑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我们目前能确定的是,大脑如此复杂是因为这样它的效率会最高,但是它为何能够朝着效率最高的方向演化则不得而知。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只借鉴了大脑工作原理比较简化的一部分(如深度神经网络)就能获得如此高效成果。
从记忆这么一个小的角度也可以引发对敬畏生命的思考,记忆系统只是大脑的小部分功能,大脑也只是人类生命的一个器官,宇宙范围内有没有比人类更复杂的生命还未可知,生命的奥秘是无法穷尽的。很多科学家穷其一生也只能窥探生命系统的冰山一角,他们不只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让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员,活的更明白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