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经典小说中的核心人物,武松出场较早,对武松的刻画着墨也较多。
如果仔细分析小说前半部分的描写,可以分析出武松是那个时代把“好人”逼迫到落草为寇的一种典型,“张都监血溅鸳鸯楼”算是武松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01.初出茅庐,鲁莽冒失
首先看一下原著里对武松出场的描述:
宋江在灯下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欢喜,便问武松道:“二郎因何在此?”武松答道:“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後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迳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来躲灾避难。今已一年有馀。後来打听得那厮却不曾死,救得活了。今欲正要回乡去寻哥哥...
武松醉酒斗殴,失手“打死人”后逃跑,而后得知对方只是重伤,自己并不需要偿命,马上想着回乡投奔大哥。
以上说明了两点信息:武松年轻行事莽撞,还法盲(杀人跑路解决不了问题);但和普通人一样,稳定幸福的生活是其夙愿。
02.一朝成名,步入宦途
随后武松景阳冈大虎,闻名天下,并机缘巧合作了阳谷县都头。
当下见了武松,武大道:“兄弟,我前日在街上听得人沸沸地说道:‘景阳冈上一个打虎的壮士,姓武,县里知县参他做个都头'。
职位相当于阳谷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后文有描写武松尽职尽责,显然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何况还能领着朝廷的俸禄,本地知县也很器重。此时的武松对于能够在阳谷县安身立命已是相当满足。
之后武大被奸夫淫妇所害,武松为兄报仇后,前往公堂自首,文中这样描述:
武松押那王婆在厅前跪下,行凶刀子和两颗人头放在阶下。武松跪在左边,婆子跪在中间,四家邻舍跪在右边。武松怀中取出胡正卿写的口词,从头至尾告说一遍。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说,四家邻舍指证明白...
当过都头的武松法律意识很强,心思缜密。
人证物证具在,杀了害死哥哥的奸夫淫妇,但却没有对从犯王婆动手,而是交由公堂审理,并未滥杀;主动自首说明自己并不想成为逃犯,给自己留有退路,刑期过后依然有着过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资本。
03.流放发配,惨被陷害
武松发配流放至孟州,有人说是金眼彪施恩利用了武松,但其实不然。
武松已经在阳谷县当过都头,心智和处事经验已经上了一个档次,对于地方黑恶势力的明争暗斗绝对知晓。
武松戴罪之身初来乍到,本着除恶扬善的心思和施恩联手,即施恩予人又能在此站稳脚,按理说绝对是双赢;在醉打蒋门神的过程中,也只是惩戒性殴打,并未弄出人命,说明一直留有底线。
但武松和施恩却低估了蒋门神背后的势力。张都监通过玉兰设下了圈套,文中这样描写:
张都监叫唤一个心爱的养娘,叫做玉兰,出来唱曲。那玉兰生得如何,但见:脸如莲萼,唇似樱桃。……张都监指着玉兰对武松道:“此女颇有些聪明伶俐,善知音律,极能针指。如你不嫌低微,数日之间,择了良时,将来与你做个妻室。”武松起身再拜,道:“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为妻。枉自折武松的草料!”张都监笑道:“我既出了此言,必要与你。你休推故阻我,必不负约。”当时一连又饮了十数杯酒...
面对脸如莲萼,唇似樱桃的玉兰,文中虽未对武松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但而后面对张都监的指婚,武松稍加推脱就不置可否的态度可以推断,当时的武松内心一定是翻腾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武松连孩子将来取啥名儿估计都想好了,成家立业已是眼前之事。
但是希望越大往往失望也越大,确切的说武松被戏耍了!
04.理想破灭,步入江湖
武松被陷害后的心理变化应该比较复杂,文中描写较少,心中肯定憋着一口怨气,但依然是逆来顺受,并没想过真正反抗。武松真正心起杀机是在被押解去“飞云浦”的路上产生的。
武松和两个公人上路,行不到数里之上,两个公人悄悄地商议道:“不见那两个来?”武松听了,自暗暗地寻思,冷笑道:“没你娘鸟兴!那厮到来扑复老爷!”武松右手却吃钉住在行枷上,左手却散着。武松就枷上取下那熟鹅来只顾自吃,也不睬那两个公人;又行了四五里路,再把这只熟鹅除来右手扯着,把左手撕来只顾自吃;行不过五里路,把这两只熟鹅都吃尽了。
武松发现有人想要害他,默不作声的吃了两个烧鹅,为啥?因为杀人需要力气。此时的武松杀心已起!身负重枷连杀手持朴刀的四人,中间多少险象环生!
可以说,是在飞云浦,武松对安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已经完全破灭。我不杀人人竟杀我,是那些人逼得武松做不成“好人”,自此只能逃亡度日,此时的恨意愈来愈烈,既然如此,定要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来出这口鸟气!
此时武松的报复对象只是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玉兰作为从犯本来罪不至死,潜入鸳鸯楼的过程中杀的小厮只能说是防止打草惊蛇,但宰了张和蒋等人后一时又杀红了眼,或者说在张都监家触景生情,想起整个园子里的人都曾参与欺骗他,想起玉兰(爱之深恨之切啊),滥杀开始,玉兰也不能幸免...
武松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提了刀,下楼来...
最后,将可杀之人杀尽后,衣襟蘸血大写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自此,步入江湖,再无回头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