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擅长的是,让新信息的解读,支持自己一贯以来的认知。
其实这种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当我们对某件事物具有了自己的认知之后,可能在外界放到你面前一个相似甚至相冲突的理论或者现象的时候,我们会按照我们大脑中原有的认知来修饰这一新的现象,让这一个新现象来适应我们固有的认知,避免自己的思维认知产生较大的偏差。简单而言,就是我们经常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一个新的理论,让这个新理论匹配我们固有认知。当我们接受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会不断的给自己心理暗示。
同样,在我们和他人发生争论的时候,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经常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没有被说服,而且每个人都更加坚信了自己的观点,这其实就是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让自己的语言来进一步强化是认知的过程。
其实思维是具有一个惯性的。但是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成长或树立一个越来越健康的价值观,就需要不断的打破自己固有的认知。可能这么说也不是很准确,应该是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认知。如果总是让已有认知来指导自己的未来选择,或者在作出选择之后被不断的暗示自己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是无法突破固有思维的桎梏的。所以我们在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可以问一下自己,我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提出来这个观点的,自己做出选择或决定的根因是什么。如果我站在与之相反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又会得出怎样不同的结论呢?不要在作出盲目的选择却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这样如果最终结果是成功,就会造成自负,误以为是自己的能力较高才选择正确,而如果失败则会因为此前不断地心理暗示遇到失败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而自我否定。只有不断的改变自己思维的惯性,逃离自己思维的舒适区域,才能得到不同的结论,看到不同的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