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奇怪外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生孩子,四五个是平常,七八十来个不足为奇,除了自己生还满世界的收养孩子。不过越穷的人仿佛越喜欢生养,反而家资颇丰的人子嗣稀薄。后来通过相关报道才知道,国外的福利很好,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补贴。有本事的自然看不起,没本事还不愿意花力气的就在生孩子上下功夫,自己忙不迭生便去收养别人的孩子?
明朝的王爷人丁兴旺,也是缘于此。各地王爷们没了自由,被围城中,过着“徒有虚名,坐靡厚禄”的无聊日子。不能带兵,不能做官,富贵闲人要保富贵,最方便的手段便是多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 所谓“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干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
“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到了明代中后期,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育竞赛。各地王爷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又快又多的生孩子上。为了多生孩子,他们拼命娶妻纳妾,强抢民女。在床第大战中,生育记录一次次被刷新。
孩子越多钱越多,钱从哪里来,自然是从各地财政来。皇族人口数的几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地增加。山西的晋王府,明初只需年俸一万石,到了嘉靖年间增长到八十七万石。河南的周王府,由一万石增长到六十九万石。湖广的楚王府,由一万石增长到二十1万石....皇族人口的迅速增长.实际上意味着国家财富分配中权贵的比重迅速扩大,而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朱氏一家的生育率之离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从明代中期开始,各省的长官惊慌地发现,他们全省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住在本省的皇族。河南年财政收入为八十四万石,而需要供应给王爷的是一百九十二万石。“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嘉靖年间的大臣们纷纷焦虑地指出,不久之后以中国之地大物博,竟然可能出现举全国之力,也无法养活朱氏一家一姓的荒唐场景:“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损内府之积贮.喝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赠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粮,作何处以善其后?”
此外,各地王爷经常向皇帝哭穷,向皇帝素要各种特利。许多地方的收税权都陆陆续续划归了各地王府: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器点有河泊所二十六处,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电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平遥王说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宽裕,皇帝命令,把黎城县年的商税划给他...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皇族山积了天下最多的财富。富甲天下的福王,“珠玉货赂山积",金钱百万。陕西的秦王,富甲天下。“拥赀数百万”。大同的代王,居然拥有房屋一千零六十间....
生的多了,管教不严。没有质量只是无赖,所以特别招人烦。他们死后子孙凋零也是有缘故的。历来后朝后代善待前朝子孙,但朱家这样不堪,子孙被李自成们杀了大半,清廷又杀了另一半。到民国基本已经不剩什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