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
聚焦言语学用,探求名著阅读策略——以丁卫军老师《昆虫记》教学为例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常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味、赏析的教学。整本书阅读,需要教师宏观的把控,精要的点拨,深度的凝视,以帮助学生探求自主阅读之法 。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言语学用 自主阅读
自统编教材在全国推行以来,整本书阅读逐渐走向课程化。相对于单篇教学来说,整本书阅读容量大、知识点琐碎、实施耗时费力,学生走马观花式阅读,如蜻蜓点水,收效甚微。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性的进行化难为简、化零为整的点拨指导,带领学生深度智慧阅读。
10月14日,丁卫军老师在济南历城区鲍山学校举办的全国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研讨会上,执教《昆虫记》名著导读课,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丁老师紧扣言语学用,在简约的教学设计中引领学生品读昆虫,巧借阅读支架,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聆听虫子呢喃,在虫性和人性中学会思辨,美好人生,丰盈生命,为名著阅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下面,就以丁卫军老师执教《昆虫记》为例,和大家谈谈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落实学科定位,聚焦学用
黄厚江老师说:“整本书阅读,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讲是一个任务群,但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就是一门课程,它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由此,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尤其重要。
《昆虫记》是一部生物学文学著作,丁老师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让学生既科普了生物学知识,又体悟语言文字的美感。丁老师是如何落实这一教学目标的呢?
1.学以致用,从课内走向课外。
学以致用从学会批注开始。
师:教材里的自读课文教给我们很多批注的方法。我们做批注,可以概括内容,可以赏析句段,也可以提出你的疑问……我们批注起来。
(学生做批注,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批注情况)小结:分别从内容的角度、动作、从语言修辞、关键词、前后文对比、细节、有节奏、有轻重音朗读等方面进行评价。
师:有人说这本书既具有生物学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的美感。其实,这是螳螂的一个捕食,它的一个生活习性。作者拟人,把它当成人来写。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丁老师借用课内自读课文的提示指导学生做批注,品读描写《螳螂》的文字,并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方面)写昆虫。汇报交流时,有些学生不能切中肯綮,丁老师耐心的点拨,给学生搭建支架进行追问,教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对描写昆虫角度的挖掘过程,也是落实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赏析过程,这是语言的教学,换句话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真正实现“用语文教”,“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2.片断品读, 从整体到局部。
据资料记载,《昆虫记》大约介绍了三十多种昆虫。丁老师在众多的昆虫中,挑选了《螳螂》和《萤火虫》两个片断进行重点研读,主要是学习说明的层次和体悟语言文字的美感。
在这两个片断的教学过程中,丁老师分别出示两张昆虫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印象,了解螳螂和萤火虫的外形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文段中,各有侧重的进行研读。《螳螂》侧重“整个……它的大腿……总之”的总分总的说明结构;《萤火虫》侧重从动作描写刻画昆虫和拟人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和形象。两个章节的朗读方式也不同,前者整体串读,后者教师范读。依据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前者更有利理清说明层次,后者更好表达语言的美感。
除此之外,丁老师在昆虫介绍性的文字之后,分别出示了两句话:
啊,天真幼稚的好心的人们,你们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呀!它的种种祈祷似的神态掩藏着多少残忍习性;那两只祈求的肩膀是可怕的劫持工具。
这个人见人爱的小东西,为了表达生活的欢乐,竟然在屁股上面挂了一只小小的灯笼。
仔细凝视,深谙丁老师用心之良苦。往大的方面说,这是整本书的结构特点,生物介绍和文学美感是并存的;往小的方面说,昆虫之残忍或可爱,正是作者深情的观察和喜爱所发现。
需要补充的是,此处的片断品读不是精读。整本书阅读,也不是读一遍即可,更不是背诵“必备要点”应付考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
二、搭建课堂平台,以生为本
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名著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更应该格外珍视学生的读书体悟。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读《昆虫记》,丁老师巧妙地把这两点融在一起,既关照学生个性化解读,又着眼学生的潜力培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第一板块的学习活动中,丁老师组织学生说收获和期待,用“最”字来概括对昆虫的了解。无论是初读还是已读,每一个学生都能说上几句或一段。这是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读书表达热情,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有话可说,这也避免了“树阴现象”(高大的树木遮住阳光),不让优秀的学生完全主宰和展示,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经过阅读批注和片断品读,学生对于文本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不再仅限于课堂开始时的泛泛而谈。丁老师引导学生交流“从螳螂和萤火虫身上得到有益的启示”时,学生的思路已经打通,对昆虫,对作者研究背景和写作意图有了深刻的认识。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大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升,深刻而辩证,智慧而哲思,学生的进步看得见。
课堂上,学生展示自我,无疑找到了学习自信、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学生成长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一个男生“话霸”,得到了丁老师的表扬和认同,他认真的思考每一个问题,用心的朗读每一个文字,即使中途用情朗读声音哽咽,调节一下气流,继续专注朗读。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一句话,一节课,一部书,就是一辈子,这也是丁老师“简约语文”的魅力所在。
三、强化思维训练,触类旁通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与质疑的意识,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价值,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昆虫记》教学中,丁老师针对学生浮于浅表的阅读感悟,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思维的训练提升,一石二鸟,较好的达成目标。一起来看丁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来综合你们读过的篇章,以及我们刚才读到的荒石园,你们来说说看,法布尔为什么能够成就这本经典的《昆虫记》?说出自己发现。
生:我发现法布尔并不是像其他探究昆虫的生物学家一样,对昆虫进行解剖的。这本书就是通过昆虫的各种习性,运用了比喻拟人各种修辞手法,让人读起来感觉特别有趣,然后就有更多的读者,成就了这本《昆虫记》。
师:其中的根源还是我们读到的这本书,书背后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发现了法布尔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不停的探究这些昆虫朋友们。
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执着的科学精神。
生:我觉得法布尔和那些别的科学家探究方式是不一样的,他是最大限度的放大大自然可以给他的这些条件,而不是把它全部搬到实验室里的。
师:这里边看出什么?
生:他对昆虫的喜爱。
师:对昆虫的爱,对大自然的一种爱。
生:法布尔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探究昆虫的时候遭到很许多人的不支持,但是法布尔依然没有放弃探究昆虫,依然持之以恒,所以才完成这本著作。
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学生因知识、经验、认识与作者和教师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尽善尽美。无论学生如何解读,最终的对话互动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耐心梳理。丁老师的精要点拨和提炼,紧扣文本和学生理解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引领。长时间加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潜滋暗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也是可以慢慢抵达的。
聚焦言语学用,名著阅读有法可循。一言蔽之,阅读整本书,就是让学生真正读进去,走出来,眼睛更明亮,心灵更澄澈,生命更丰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