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二十四节气迎来新起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凝聚了古人千年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让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把节气这一传统文化播种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
今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消息传到国内后,立即引起了民众的欢呼。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充分说明了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更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二十四节气申遗梦圆成功地向世界传递出了中国文化与中国记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马盛德在当天申遗成功后自豪地说:“11月30日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也是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这是我们祖先天才的创造和伟大的发明,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延续,不断地传承,今天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世界里,二十四节气仍然在使用,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作为咱们祖先发明创造的一套知识体系,一套种收管理制度,它对于我们今后了解人的活动、了解自然、了解宇宙,特别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非常重要。这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更是向世界人民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它指导了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巧妙地将天文、农事、物候、民俗结合起来,它是华夏劳动人民实践创造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体现了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以及其他违背自然规律的种种活动,让当今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生态失调等许多恶果。它的成功入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政府社会的反思,提醒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开展生产生活实践。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入遗成功并非终点,继承发扬才是根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小,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的指导功能也越来越弱,所以有人说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虽然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具体现象有些变化,但是现代农业的耕作依然没有摆脱原来的节气规律。虽然由于气候变暖,使其有些差异,但那一般也只在小部分区域。况且,根据节气来添减衣服、准备食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也并未过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远离。国家就是想通过申遗这种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从而传承人类文化的记忆,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弘扬。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当全方位地传承好宝贵文化遗产,实施好已制定的保护和传承计划。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展现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参与文化传承,让它所承载的智慧底蕴和创造力薪火相传。
专家表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它成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道重远,必须以此为起点,创新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让它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马盛德说:“二十四节气是跨民族的、跨地域的,每个中国人都应是节气的传承者、保护者、实践者。”申遗成功绝对不是终点,传承保护与发扬才是根本,我们需要自觉地去珍惜保护它,留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根本。
文/16园林 宋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