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专注几分钟就分心,怎么办?
我们注意力持续时间,是长一点还是短一点,影响显著。想象一下,写一份报告,如果隔几分钟就走神分心,最后写出来的报告,往往也是磕磕巴巴。
相反,如果能专注半小时不分心,全情投入写文档,甚至会进入心流状态,产生各种灵感;写出来的报告不仅流畅易读,还富有文采。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在多个任务和信息流之间跳跃转换,每次切换都需要付出成本。随着干扰分心、切换次数的增加,切换成本会迅速累积,消耗大脑大量处理资源,最终会导致工作质量和效率显著降低。
可惜的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手机、互联网等工具的普及,一方面我们信息获取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干扰也迅速增加,影响我们保持专注。
你不妨想一想,是不是隔几分钟你就要看一下手机,看看有哪些未看的小红点;一天下来可能要解锁手机上百次。
如此一来,你一天的清醒时间,就被各种干扰、分心切得七零八落。时间碎片化一旦严重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专注几分钟就分心现象。
为提高专注能力,首先我们要识别干扰分心有多严重。你可以拿一张纸画正字,分心走神一次就画一笔,记录半天或者一天,看看总共分心多少次。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分心走神次数,远比你自己想象的要多。先识别,才能管理。如果没有准确识别分心走神严重程度,我们就不能给予足够重视,也产生不了足够改变动力。
然后,我们要去归因,是什么导致我们分心。通常来说,分心原因可以分成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
外部干扰相对显性,可以针对性应对。例如,把门一关,既能屏蔽干扰源,也能暗示自己进入专注状态;电脑有提示会产生干扰,可以设置成静音;忍不住要看手机,可以把手机锁在抽屉里,在专注1小时后再查看。
更难应对的是内部干扰。我们的大脑容易思前想后,通常不会把100%注意力聚焦到手头任务中。
这是演化出来的机制。你可以反事实推理,古代原始人如果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识别猛兽等危险逼近,就无法存活下来。
也就不难理解,现代人大脑都有一种工作机制:在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手头任务时,还会留部分注意力在外界环境上。
大脑这种工作机制只能顺应,不能硬刚。在一个安全环境中,我们可以引导注意力100%聚焦到手头任务上。如果走神分心,内心产生某种想法时,可以用关键词简单记下来,提醒自己等完成手头任务后再想。
这种做法是提醒我们,尊重自己内心想法,不是不想,只是换个时间想。这会给我们内心安全感,让我们专注到手头任务上。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个方法是,匹配任务难度和自身技能。
如果难度远超过技能,就会引起焦虑;如果技能远超过难度,就会引起无聊。无论是焦虑,还是无聊,都会产生内部干扰,让我们分心走神。
想要进入心流状态、持续专注,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难度和技能能相互匹配。
例如,读小说时,如果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就要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难度,否则注意力用不完就容易分心;读教材时,如果陌生概念较多,我们就要放慢阅读速度,降低阅读难度,否则注意力不够用学不进去也容易分心。
是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是提高难度还是降低难度,需要我们根据情境而定。如果能匹配好难度和技能,我们就能引导好自身注意力,保持更长专注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