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作者: 何燕心理咨询师讲师 | 来源:发表于2017-10-03 23:03 被阅读0次

    (仅记录自己2017.6.15这段时间看这本书的见解,每段感悟都是因紧接着下面标出的原文有感而发的,感言部分仅代表个人见解,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很感恩此书作者度阴山对王阳明王圣人的解读,让我学习到很多!真是值得推荐的好书!)


    第1章 序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第2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看到这一段的结尾“我才是自己的主人”好喜悦啊!这不就类同于我们《萨提亚自我关爱工作坊》中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们无法改变生命中发生的事件,但我们可以改变其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待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因为我是我人生的主人!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让我想到心想生老师讲的:“高我”的源头是爱(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拥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只是人们遗忘了回归本源之我的途径,那就是唤醒心中的爱!)所以说要获得人生的自由,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是你创造了你的生活,而非外部的境遇。

            境遇只是一个人内在的显化,也就是说外在于你只是信号,如果你是带着爱来接收这信号,而不沉迷那个信号,那信号本身没有好坏,对于信号在你内在激起的反应(带来的感觉),你只需要接收并体验即可,再依其做出回应!这就是心灵的自由,你不会被任何信号(外部境遇)所困顿!

    他在庐陵和弟子聊天时,对自己在龙场的两年时光唏嘘不已,同时也对在贵阳讲“知行合一”的成果并不满意。他对弟子冀元亨说,其实听课的人虽然认同我的“知行合一”,却还是以科举做官为目的。他们根本没有体悟到“心灵自由”才是人生的真谛,一个人只要把内心的善完全唤醒,就能体会到圣贤的滋味。

    第3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爱我自己父亲的同时也兼爱他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做到这一点后,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我父亲、别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成为一体。真实地成为一体后,孝敬父母(孝)的光明德性才开始彰显出来。爱我的兄弟,也爱别人的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做到这一点后,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我兄弟、他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成为一体。真实地成为一体后,尊兄爱弟(悌)的光明德性才开始彰显出来。

        “对于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是一样,真实地爱他们的,以此来达到我的万物一体的仁德,然后我的光明德性就没有不显明的了,这样才真正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

       

          昨天还在和家人分享,在我未婚有子前,我觉得带小孩子很麻烦,在我有了小孩后,我才懂得每一个幼儿都是天使般的可爱;在我的孩子未长大时,我觉得十来岁的少年接近成人啦,不懂事时令人心烦,等我的儿子步入青少年,我才感受到每看到令家人不省心的少年更让人心疼;原来不喜欢小猫咪觉甚至觉得它抓人很邪恶,当我们养了小猫咪和这个小生命有了亲密的互动,我看到外面的猫猫、狗狗都多了一份爱和心动……这就是我的成长!明明德原来同于比尚老师《轻而易举的富足》里的某篇所讲:当我们对某些人有评判或者说有成见的时候,让我们带着对自己父母的爱去对待所有的长者,带着对自己的爱去对待年龄相仿的人,再带着对自己孩子的爱去对待天下的孩童!这不也正是教人:明明德!

    德性才开始彰显出来。爱我的兄弟,也爱别人的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做到这一点后,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我兄弟、他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成为一体。真实地成为一体后,尊兄爱弟(悌)的光明德性才开始彰显出来。

            用至善的爱(即无条件的爱)去面对万事万物,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万事万物的感受,就是合一!

    对于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是一样,真实地爱他们的,以此来达到我的万物一体的仁德,然后我的光明德性就没有不显明的了,这样才真正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

            这让我想到了,真我是至善的爱的源头同时也是富足的、无限的,而人还拥有自由意志(即选择的权利),当一个人在每个当下的选择与源头的爱、富贵、无限合一时,这个人就像处在了顺流中,当一个人在其当下的选择与源头的爱相背离时,这个人就处在了逆流中!如何能让一个人自由意志所做的选择不背离自我,那就是带着觉察,觉察什么呢?唯一的风向标就是在每个选择的当下觉察自己的身体是否在完全的放松状态?觉察自己的内在是否完全在纯然的喜悦和和平中?看起来类似这里王阳明先生说的运用人的良知去觉察自己的心,并诚实地面对和评断,就知道了自己!

    “那怎么用得着去做正心的功夫呢?因为心的本体本来没有不正的,但是自从有意念产生之后,心中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凡是希望正心的人,必须在意念产生时去加以校正,若是产生一个善念,就像喜爱美色那样去真正喜欢它;若是产生一个恶念,就像厌恶恶臭那样去真正讨厌它,这样意念就没有不诚正的,而心也就可以得正了。   

    “然而意念一经发动、产生,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若不及时明白并区分它的善恶,就会将真假对错混淆起来,这样的话,虽然想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想使意念变得纯正的人,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

        “‘致’就是达到的意思,能通过“致”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是“格物”了。

    第4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合一之平定宁王

    直到1520年农历九月前,王阳明始终把“存天理去人欲”作为他心学的终极目标。每当有人问他应该如何成为道德圣人时,他给出的方法也只是“存天理去人欲”,但经历了张忠团伙处心积虑地谗诬构陷而能毫发无损后,王阳明的心学来了一次飞跃,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从此后,王阳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致良知”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按王阳明的话说则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    “致良知”的运行原理是什么呢?王阳明和弟子陈九川的一段对话是最佳的答案。    陈九川向王阳明提出这样一个困惑:“心学功夫虽能略微掌握些要领,但想寻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地方,倒十分困难。”    王阳明告诉他:“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寻找一个天理,这就是所谓的‘理障’。此间有一个诀窍。”    陈九川就问诀窍是什么。    王阳明回答:“致良知。”    陈九川问:“如何致良知?”    王阳明回答:“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若不仰仗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关于这点,我也是近年才领悟得如此清楚明白的。一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肯定会有不足,但经过仔细体会,自然会感觉到没有一丝缺陷。”

          在这里,包括剿匪时我都有一丝疑问:如果良的善恶知与一个人的价值观有关,而价值观的形成也与一个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文化取向有关,那良知又怎么样可靠?像王阳明先生尽力效忠和维护的昏庸皇帝,维系的昏庸王朝,这于万万子民来说就是善吗?(看完这本书后回来,理解了,这个善虽然有时候脱不开时代的(集体意识的)价值观,但已经是在当下人性意识层次内离“高我”最近的了。)

    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它的运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

            这一段让我更确定灵性课程中所讲的人与智慧连接的简捷之道:直觉!当一个人出于爱的去做一件事时,直觉就是去往成功最简捷的法门!

    听上去简洁明快的“致良知”真的有如此神奇?王阳明的回答是坚决的肯定,不过他也有担忧,说:“就是因为致良知如此简捷,很多人会不太重视,走向歧路。实际上,我的致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真不可以轻视。”

            王阳明老先生与心想生老师又不谋而合,起心动念出于爱,跟着直觉走正是成功的法门,正因太简单才被人们忽略,原因是人从开始懂事起,思想就被灌输了强大的信念系统,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有足够积累和努力付出才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轻而易举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向外求索才是成功的途径!因此就遗失了人本自具足的简明智慧和迷失了去往自在人生的简捷途径!

    可王阳明却说,人人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

          哇!好同频啊,出于爱,带着爱,随时觉察内在感受,读取直觉,去行动!

    如果我们做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

          每个人如能时时带着爱,尊重感觉,借着直觉,去践行,就有可能能连接自己的高能智慧!

    如果我们做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他在张忠团伙的非难中能安然度过,除了一点点运气外,靠的就是这种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而这两种东西,必须长时间地坚持致良知才能获得。    王阳明心学无非如此!    它难就难在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恒地致良知,如果真能坚持到底,那超然的心态和超人的智慧就会不请自来。

            哇!不忘源头,出于爱(纯善、良知),随时觉察感受,追随好感觉,每一时每一日在功课中行动!

    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就养成了‘狂者’的胸襟

            太赞赏了!!!真理在握,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所谓“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时刻坚持真理、践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或者说,和真理无关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对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伪饰,只要本色表现就可以了。

            这也是我之前的一个疑惑?现在明了了,所有外在的呈现只是一个镜子,当一个人的振频处于高的频率时,低频事件自然无法在他的当下显现。欺骗性的事件也只能对应在一个内在有怀疑的低频率状态的人的经验中。

    这可能是心学的一个缺陷: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那么,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该如何防止别人的恶意(以欺骗为例)呢?(看来这是度阴山的疑虑。)

    第5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这几句话让我对本书作者有点小遗憾!!!这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因我听了心想生老师对生命真相的讲解,实在觉得这四句确确实实是在王阳明心学发展中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升华!生命来自宇宙,而宇宙万物何来善恶之分?只是因为人意念的形成才有了分别心,当一个人能自我觉察感知到自我的起心动念时是因为良知的存在,若能去除私欲存留善念就做到了为人的境界即时时正念!这四句话简直就是从道到术的简洁版。

    实际上,三次证道都是在加强它心学的“良知”宗旨,异曲同工,根本谈不上是飞跃或者是变道,尤其是“四句教”只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

            哇!看到这个解释太高兴了,看到前面我按自己的理解想写下感想,又怕理解有不到位之处,不够自信没敢写下!此刻看到如此解释,这是开心!

    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地为人处世,并持之以恒,圣贤的境界就在眼前。

    第6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这里又与萨提亚合拍:每个人生来拥有足够的内在资源,即:本自具足。如果人能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拥有高自尊,若能见心践行,就有能力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活出自己本然的富足美好人生!

    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资格控制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    “人人平等”思想的背后其实就是主张人的“自尊”。王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有“骄傲”的成分,既然我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既然我是圣人,那我就是自信的,我就是独尊的。    有弟子问王阳明:“老师您说过,人心与物同体,我不太明白。固然,我的身体里血气畅通,所以能称同体。可我和别人,那就是异体了,
    良知可致圣贤,无所不能。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资格控制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人人平等”思想的背后其实就是主张人的“自尊”。王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有“骄傲”的成分,既然我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既然我是圣人,那我就是自信的,我就是独尊的。

            此段的良知,我的理解是解释为人的意识(即人的感知能力)似乎更确切!万物存在与人的意识之中,若失去人的意识又如何被感知,万物的存否对人生的意义,不知对否?

    弟子琢磨出了哪里不对劲,他以高尚的唯物主义的身份质问:“天地鬼神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为何认为没有我的良知它们就不存在了?”    王阳明:“你去问问那些死人,他们的天地鬼神万物何在?”   

         

            哇!对感受和情绪的分析好到位啊!人的感受生而有之,去除或者压抑都是有违天理,但如何把握人的情绪在适合的度,这个度每个人都不同,用林文采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不伤自己,不伤他人,不伤万物!

    有一个掌握度的方法是这样的,哀伤忧愁是心理的病痛,如果它不能影响到你的健康,那就是掌握了度。人不能因为哀伤忧愁而病倒。当然,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这个度的把握也不同。”

         

    真是高明的见解啊!!!

    七情是人心与生俱来的,所以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只是你应该用你的良知来清醒地认识它们,不要被它们控制。

           

          这让我想到比尚老师的某篇文章,“我觉察我在看什么?我觉察我在听什么?我觉察我在说什么?当我看、听、说时,我要觉察我是在制造混乱还是出于爱和和平?”除了活在觉察中,我是需要对我的所视、所闻、所言、所行负责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个比喻真好,多数人常常把自己的情绪掌控权交给了在外,自己被动痛苦、深受其害,自己还不知道,一味地把缘由推向别人,指责别人,岂不知一切缘于自己!所以,当我们指责是外界引发了我们的情绪时,一定要提醒自己,我才是情绪的主人,我是我人生的主人。

    这种闻誉则喜,闻毁而怒或是戚戚然的人,是不是像个被人控制的木偶?而外在的评价就是它的主人。主人要他笑,他就笑;要他怒,他就怒。可能要跳也可,要他爬也可;要他死,甚至都可能实现。

         

            这点又与心想生老师的课、克里希那穆提老师的书等等又同频了!靠计划安排是假我一直追求的人生,真我的活法是过好每个当下,跟着你的好感觉,行为在喜悦之道!(好感觉一定是在爱、喜悦、和平中,也是这里说的顺应自己良知和喜悦的指引非欲望的指引下)

    他的弟子问他:“那些伟大人物能做出惊天动地大事业,是不是预先都有计划啊?”    王阳明回答:“怎么可能有计划。他们的良知光明,守株待兔而已。事情来了就做,事情不来也不去找事,不过是随感而应罢了。”
    “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冯友兰对那些经常“操心”人提出告诫说:“你最好不要操心。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找个道理打量计算着去走。若是打量计算着去走,就调和也不对,不调和也不对,无论怎样都不对;你不打量计算着去走,就全对了。人自然会走对的路,原不需你操心打量的。遇事他便当下随感而应,这随感而应,通常是对的。要于此外求对,是没有的。”

         

          的确是高明,是直指终极的密码。人生本是富足美好的,只要一个人能顺应生命源头无条件的爱、喜悦、和平去走好当下每一步,人生自然美满!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它高屋建瓴,直指终极密码。

            对:人生要顺畅的方法首先是接纳,对于必须面对的,接纳、臣服就好,不抗拒是穿过困境最短的最省力的捷径!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宇宙对一切都是无条件的爱,其原因,在宇宙的眼里,一切都是无善无恶,无好无坏,当这一切进入人的眼里时,因为人的意识和分别心才开始有了好坏、善恶之分!分别心正是人性彰显的一个面向,要让心灵自由不被好坏善恶挟持,一个途径就是当你的内在感觉不好时,去看看这不好是否来自作为一个人的分别心,若是,去除分别心即可离苦得乐!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这一段解决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这个困惑是,人的很多烦恼甚至痛苦的确来自于人对事物的分别心,这时候如果能去除人的分别心放下私欲,确实能重获和平甚至喜悦,但我的疑问是,如果事事都去除分别心,接纳外在事物的存在,假如眼前看到某些伤害性事件时,会不会因为去除了善恶的分别心,而失去正义的行动?

            此刻王阳明老先生给学生的解答,也帮我解除了此疑问!看来人内在幸福喜悦的标准是不必恒定在是否一定要去除分别心这一个标准上,只是当你的心不快乐时,可以看看是否因有分别心导致,如果去除分别心可以令你去苦得乐,那此刻放下分别心就是途径!同时生而为人,如果因为漠视了人伦内心有不好的感觉,那就要听从良知的指引去做想做的事情。只是整个经历中,需要有一种态度,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不执着于结果,人生就容易获得自己内在的圆满,无遗憾!

    王阳明严肃地说道:“当然有区别。佛教把‘无善无恶’看得太重,总拿出来讲,而且他说完‘无善无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比如他说粪便没有善恶,哪怕床边就有一堆,他也不扫除。而我们心学说‘无善无恶’,是不要刻意为善,更不可刻意为恶。”    薛侃好像有所领悟,点头说:“既然草不是恶的,那么,我就不拔除了。”    王阳明吸了口气,说:“我才说完这是和尚的意思,你怎么就来实践了?如果草有妨碍,你就应该把它除掉。”    薛侃被王阳明弄得晕头转向说:“这样不就是在有意为善、有意为恶了吗?”    王阳明说:“我说不刻意为善去恶,并非说全无‘好恶’,如果全无好恶,没有是非之心,那连和尚都不如,你就会成为一个麻木不仁之人。所谓‘不刻意’,就是说‘好恶’全凭天理,再无他意,就是不要刻意和事物对立。你现在是为了保持花园,花园里有草,这就妨碍你了,它妨碍你,你就该把它拔除。如果没有拔除干净,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比如你今天拔了一天草,可还没有拔完,那你也不要晚上想着草,一想草,就会想到它是恶的,如此,你就和草对立起来,它主导了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情绪,自然会被情绪所控制。”    薛侃这次好像真的明白了,说:“看来,善恶全然与事物无关了。”

         

            不被外界所牵引,不因好坏之分引起的私欲所累,人就自然轻松

    财富、名声、地位自有它们的规律,你不要给它们加上标签,让它们来指挥你,你不必把它们放在心上,只需要向前努力就是了。    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达到幸福的境界。

         

          太好了,不因对私欲的追求出卖内在喜悦和平的感受!这一点,说起来似乎人人皆知,生活中又人人迷失!真是当局者迷!需要时时、事事践行!

    很多人和外物对立,归根结底,是因为有“出人头地”的野心。“出人头地”固然重要,但不能为了“出人头地”而丧失掉人本应具有的最宝贵,也是我们最容易获得的东西:幸福感

       

            这段话对我来说也是“振聋发聩”,当我开始成长自己,当我开始走向内在修行的历程,脑里不觉中已经有了一个目标,蓝图,希望有一天可以怎样怎样,岂不知无意识中又在培养私欲,看起来还是一个扮相蛮好看不宜引发指责的主!此刻,才意识到王圣人眼中的圣贤根本不同于我眼中的圣贤,此刻也才更深的理解了,每个人是本自具足的;什么叫做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可成佛;什么叫人人皆可成圣贤这些话了。原来时时心怀慈悲,不执着于相,无论出世入世亦可称佛;圣贤也不是以功而论,只是做到至天理就是了。

    有个很较真的弟子对王阳明说:“您把精金比作圣人,用分量的轻重比喻圣人才力的大小,用锻炼比喻学者的功夫,这些喻义很深刻。    但我认为吧,您的话有点失衡,您说尧舜是一万两的黄金,孔子是九千两的黄金,我觉得孔子应该更沉一些。”    王阳明很恼火,训导他:“你这是从外形上着眼,是在为圣人争轻重。如果不从外形上着眼,那么,尧、舜是一万两黄金不为多,孔子九千两黄金也不为少。尧舜的一万两也就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两也就是尧舜的,彼此之间就没有区别。因为从良知上而言,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称他们为圣,只看精一与否,不在数量多少。只要此心同样纯为天理,便同样可称之为圣。至于力量气魄,又怎么会完全相同呢?你这就是在给事物加标签,和事物对立了。    “后世儒者只在分量上比较,所以陷入功利的泥潭之中。如果剔除比较分量的心,各人尽己之力与精神,只在此心纯是天理上下功夫,就能人人知足,个个功成,如此就能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外求,无不具足。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理解圣学,不懂得从自心的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还要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掌握自己不会做的,一味好高骛远。    不知自己的心地宛如桀、纣,动不动就要做尧、舜的功业,如此怎么行得通?    终年劳碌奔波,直至老死,也不知到底成就了什么,真可悲啊!”    这段话使人振聋发聩。

    第7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这一点又同于我看到的现在量子物理中,万物由能量生成!从粒子组成万物加上近些年更新的量子物理研究结果来看,确是: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法则衍生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次法则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怎么会没有物质,对于唯物主义者而言,这话实在惊世骇俗。在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之前,必须了解心学的另一个法则“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是理学宗师程颐的发明。这位一本正经的老先生有一天静坐闲暇,看到窗外飞过一群喜鹊,不由赞叹:生生不息,万物一体。    按程颐的主张,人和万物(主要是动物)都是从天地互相摩擦产生的气中诞生的,但人很侥幸,那些特别有灵性的气产生了人,由此成为万物之灵。不过,追本溯源,人和各种动物,包括丑陋的癞蛤蟆和美丽的天鹅一样,都是由气生成的,所以,大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有责任把万物看成是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把万物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躯体。万物受到伤害,我们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动。

       

          哇!好前卫的意识状态啊!这不正是很多大家说到的:万物因意识而被知晓,万物都存在于意识之内,包括身体!再想想量子物理的观察者实验,一切光子粒子内部都是空的,只呈现趋势,因为意识的参与才呈现出具体的结果!

    王阳明进一步阐释“万物一体”。他说,所以说“万物一体”,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依我们的心而存在。没有我们的心去看,天高地厚就不存在。

     

            哇!太惊艳了,这才是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开悟的精华啊!!!

    他后来又把“良知”拟人化:良知就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所以,如果你能彻底光明良知,无一丝缺陷,你就会发现其乐无穷。到那时,你会发现:你就是电,就是光,就是圣人。你会手舞足蹈,天地间再也没有任何乐趣可以取代这种乐趣。

         

            在这里,我的理解,根据良知的指引就是说让一个人时时觉察内在感觉并依从对万事万物无条件爱的指引,顺应好的感觉去行事,最终这个人就会连接真我,即连接自我内在的高能智慧!活出智慧人生,自在人生!

    如果我们知道它的“万物一体”感应论,就明白,良知就是造化的精灵,能生天和地,能造鬼和神,能度一切苦,能化一切哀。总之,只要你拥有了良知,你此生就生活在极乐世界。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等待开发的高能智慧!这也是佛家说的,人人皆是佛,关键是你是否活出了那个内在的佛性!

    如此看来,良知似乎是机器猫肚子前那个口袋,里面什么都有。问题是,王阳明承认人人是个机器猫,也承认人人都有那个口袋,但是,我们如何把口袋里的东西拿出来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获得不被物欲遮蔽的良知呢?

         

          这里解释了王阳明说的禅修与其他禅修的区别,王圣人的禅修是觉察、自省、疗愈清理那些引起自己不良情绪的根源,限定性的信念!

    王阳明就说:“佛家和道家讲物我两忘,不但把心外的物忘了,连心内的也都忘了,甚至连心都忘了,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在安定思绪不要胡思乱想后,要一心一意地省察克治。所谓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    “这一功夫绝不要间断,如同你铲除盗贼,要有一个彻底杜绝的决心。

         

            太经典了,这就是让我们在接纳自己当下的同时,又提醒我们要时时活在功课中啊!

    “必有事焉”字面即使是,肯定有事。有什么事?就是狠斗私心。狠斗私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光复良知。千万不能忘记这件事,这就是“勿忘”;但你也不要拔苗助长地去光复良知,不要着急,慢慢来,这就是“勿助”。

           

          没话说了,真是经典,恪守良知的方法都给了,依从慈悲心,顺应自然,铭记功课,不忘清理,享受生活。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地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无论遇到什么事,收回眼光向内看,从内部寻找原因,从自己身上做功课,一切外在只是内在的反应,要修改的正是内在。(这又与美国修蓝博士的《零极限》所写的“阿呕般若波罗疗法”一样喽,也与当下很多中医都知道的刘有生先生继承的王凤仪的治疗理念也完全一样喽),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也与《华严经》中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一致喽。

    有弟子就问他:“您居然说见闻是次要的,我不明白,难道见闻可以去掉吗?”    王阳明说:“你误会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良知是和我们与生俱来的,它就在我们心中,所以不可能是从见闻上产生的。但是呢,良知不可能离开见闻。现在有好多人总是在见闻上用功,那就是舍本逐末

            时时正念,并指引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格物啦!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正念头(格物)的真正秘诀,致良知(致知)的实在功夫

           

            这一段是我看到的对直觉最好的定义和解释喽!

    荷兰哲学家兼数学家鲁伊兹·布劳威尔对直觉的定义最有深度和趣味。他说,直觉就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大概是意识的源反应,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

    第8章

    万物一体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法则衍生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次法则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怎么会没有物质,对于唯物主义者而言,这话实在惊世骇俗。在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之前,必须了解心学的另一个法则“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是理学宗师程颐的发明。这位一本正经的老先生有一天静坐闲暇,看到窗外飞过一群喜鹊,不由赞叹:生生不息,万物一体。    按程颐的主张,人和万物(主要是动物)都是从天地互相摩擦产生的气中诞生的,但人很侥幸,那些特别有灵性的气产生了人,由此成为万物之灵。不过,追本溯源,人和各种动物,包括丑陋的癞蛤蟆和美丽的天鹅一样,都是由气生成的,所以,大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有责任把万物看成是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把万物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躯体。万物受到伤害,我们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动。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地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致良知:出于爱、喜悦、和平,听从第一感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of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