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一个举动,母亲和儿子双双离世,留下悲痛欲绝的父亲。
四川广元的孙某,之前家境贫寒,后来开了养殖场,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可没料想,儿子却开始痴迷网络游戏,经常逃课上网,成绩一落千丈。
当月,妻子已经连续四次,在网吧找到儿子。因为纵容未成年人上网,妻子多次和网吧老板吵架。
当妻子又一次拽着儿子,从网吧出来时,她长久以来积攒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她一边哭喊着“你还上网,我这就跳河”,一边投江自尽。
闻讯而来的孙某,狠狠踢了儿子一脚,怒吼道:“你要上网,你要打游戏!”
出人意料的是,儿子看了父亲一眼,突然转身冲向江边,消失在滚滚江水中。
悲痛欲绝的父亲情绪失控,哭喊着“我也不活了!”,幸好被民警及时拉住。
![](https://img.haomeiwen.com/i9256127/9e2701da42d4b3ac.jpg)
这一幕,让人唏嘘,原本好好的一家三口,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呢?
这一切,和“踢猫效应”有些关系。
“踢猫效应”,指人们的坏情绪会依次传递,从强者传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就成了牺牲品。
这种情绪转移,在生活中不少见。
比如,一个人上班时被老板批评,心情不好,回到家,看什么都不顺眼,和妻子吵架,和孩子生气。
一个人一旦无法排解不良情绪,就会转移到他人身上,而转移对象,往往是比自己弱小的人,虽然他明知不对,事后也可能会自责,但每次都控制不住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9256127/c14c8a217c49633d.jpg)
对妻子来说,儿子逃课上网让她着急,和网吧老板理论无果,让她生气。
面对不懂事的儿子,和不讲理的老板,情绪没有及时疏导的她,心力交瘁,结果走向极端。
对丈夫来说,他心疼后悔,但无法改变妻子离世的结果,就把怒火发泄到儿子身上。
丧妻之痛,固然可以理解,但此时,儿子是最弱小的,他也没料到,自己的行为会让母亲走向绝路,心里内疚至极的他,被父亲怒吼踢打,他无处发泄,只有自我惩罚,一走了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9256127/eda96e9e09072bb9.jpg)
“踢猫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
第一, 自己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合理释放,而不是发泄到周围人身上。
第二, 当别人向我们发火时,试着做“灭火器”,而不是“助燃剂”。
明白了“踢猫效应”的危害,我们就要学会及时调整情绪,从我做起,阻断坏情绪,这样心情才会晴朗,生活才能灿烂。
后记:关于这个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关注点赞、转发留言,你的支持是我的最大动力。用心理学品味人生,我是@果小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