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医疗之殇,源自何处,如何处之?

医疗之殇,源自何处,如何处之?

作者: 小雨云舒 | 来源:发表于2019-08-25 20:48 被阅读0次

“看病难”三个字几乎要成为中国人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患者难吗?难!

我们看到太多病患和家属痛苦不堪的面容。他们往往千里迢迢、舟车劳顿赶赴一线城市的知名医院,通宵排队才能挂上数量稀少的专家号,这还只是经济和体力上的消耗,多半是患者家属操心。作为患者本人,在忍受着肉体折磨的同时,还要打起精神配合一道又一道检查。暂且不论一些会造成创伤和剧痛的项目,哪怕只是抽血和CT——我们日常已经司空见惯——对于虚弱的患者而言都需要巨大的毅力才能完成。

任何一个人此刻都会顿觉自己的渺小和无力——熙熙攘攘的人群,分不清的路标,找不到的窗口,最怕的是医生沉重的表情,告知此病只能保守治疗,或是无药可救。

医务工作者难吗?同样难!

医生的负担并不比患者及其家属少多少。多少次电视上我们看见刚下了手术台的医生疲倦到靠墙而坐,猝死的新闻也屡见报端。护士们都走路带风,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好把每一位患者妥当安置。他们都太忙了,忙到相亲市场上不少人判定医务工作者不适合家庭,不适合婚姻,因为他们把大部分身心都奉献给了医疗事业,无暇顾及小家。

近年来,医务工作者更面临着另一重风险,即患者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已经逐渐恶化,诞生了诸多恶果,不仅寒了诸多医务工作者的心,也在其余信任医院的患者前挖了一道无形的沟壑,令人扼腕叹息。

有人要说,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医院太少,好医院太少!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太多人在承受着过度医疗而不自知,太多人把岁月渐长自然会有的衰弱当成一种“病”在看,太多人把医疗神话了,认为科技如此发达,怎么会治不了呢?

这几个因素交错作用,最终的结果就导致许多患者无法理解为何经过治疗却没能痊愈这一事实。在如此思想的指导下,对医务工作者的怨气也就自然产生了。

患者的态度反过来也对医务工作者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使患者明白自己确确实实尽了全力而放心,医生们倾向于采用看似更加客观的检查手段,造影、超声轮番上阵,抽血、验尿同时进行,这已经屡见不鲜。

固然,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这是患者的问题还是医生的问题抑或二者皆有,然而这不代表我们不该进行反思——反思这一派“繁盛”的医疗景象背后,是否存在着某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此,已经有一位一线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了些许总结并付诸文字出版,其书名为《被误解的医疗:改善健康从改变医疗观开始》。

作者江隆福身兼主任医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经验丰富,其所思所想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来自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与我们息息相关。

尤为难得的是,除了具有医者的职业道德外,江医生对患者总抱有深切地关怀之情,也促使他对患者真正所需以及医患关系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如今中国的医疗。

 1 建立正确的健康观

现在人们已经了解到,真正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然而这就是健康观的全部内容了吗?

并不尽然,江医生出,人对于疾病本身的理解也应当容纳进去。

在疾病中,有六成是自限性疾病,即过段时间会自动好转,近三成为不治之症,真正能被医疗积极干预的不过一成左右。

单说占比最高的自限性疾病,想必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虽然大家都知道免疫系统的存在,却对自己的身体所持的信心太少,但凡头疼脑热,忙不迭挂号看病,抱着一堆瓶瓶罐罐回家,日日按时送服,如此方能安心。

这还算好的,更怕的是自以为有能力下“诊断”,冲去药店抱回一堆大的小的干的稀的各色药品,轮番着送入体内。

——回头又说吃药太多影响了肝肾,赶紧再去想法子调理。

医疗固然可改善身体条件,然而这并非唯一的方法手段。

举个常见的例子,多少女性月经不调,并非发生器质性病变,所需的无非是睡眠充分、保持良好的心情、饮食营养均衡。不从这些方面入手,依旧熬夜和暴饮暴食,反而动辄跑去医院验血拍片,唉声叹气对医生诉说一番,回头又是吃药再吃药,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之所以举此例,恰恰是因为我本人对此有丰富的经验。几年前不知为何我忽然变得热衷于跑医院,最夸张的是短短一段时间内拍了三次B超,连医生都劝我说拍多了不好。医保卡刷来刷去,中药吃完吃西药,西药吃完吃中药,直到某一次拍片前已经推迟的姨妈忽然降临,我才惊觉自己的可笑和荒诞。

江医生呼吁,比起一味强调要如何获得健康,关注生命质量才尤为重要,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为身体担忧和奔波于医院治疗,想想着实可惜。更重要的是,患者们要谨记,医疗是把双刃剑,并非无所不能的神器,多得是无法治愈的病,不如从改善生活方式作为好好生活的第一步。

医疗要以患者为本位

江医生在本书中犀利地指出:许多治疗,并非患者所需,而是医者所需!

这一观点可谓石破天惊,违反我们的日常认知。

究其来源,逃不过医疗的局限性。

所谓局限性,亦即医疗手段和方法也许适合彼时,不适合此时;也许曾经利大于弊,如今发现弊大于利;也许随着人类作为群体的某些指标的改变,曾以为是问题的如今不是问题,曾以为不是问题的如今成了问题。

归根结底,医者也好患者也罢,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医疗。患者可能更多关注医疗的进步,医者却要在进步之中认识到其局限性。正因为专业,所以更要清醒理智。

譬如现在的检查单项目后都标明该指标的正常区间,似乎只要数字落在区间内,一切都稳妥平安。然而江医生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一想法的荒谬之处,“一个统计学意义的参考值,竟演变成了捆绑临床医生思维的‘正常值’”,这一句真是振聋发聩!

江医生不仅勤思考,善总结,而且敢质疑,这本书几乎可看作是对同行的警醒之语。字里行间,热忱真诚,能读出他对“以患者为本”五个字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想必读者都会对此心有戚戚焉,更会赞同这才是大家期望的好医生。

医疗当回归初心

作为医者一员的江医生,在本书中反思、呼吁的内容多与从医者相关,纵览全书不难发现,江医生秉持的观点是“医疗干预,能少做则少做,能不做则不做”。生活中赞同这一观点的医者想必很多,但实际上敢于“少做”和“不做”的大概不多。

这自然有近年越发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影响。专业的医生也不过是有家有业的普通人,看见此类事件当然唇亡齿寒,在尽心尽力救治病患的过程中不能不考虑患者一方是如何揣度、如何打算。

有了这一层顾虑,倘若患者一方又表示钱不是问题,莫要耽搁检查和治疗,作为医生也很难有勇气斩钉截铁表示某某检查不必要做,某某治疗效果有限不建议进行。否则一旦患者家属不知从哪里打听来莫名其妙的消息,咬定医生未尽全力或疏忽大意,难保不会伤及自身,又酿出一则令人义愤填膺的新闻。

江医生并未将此完全归咎于个别不懂事的患者,反而一再反思呼吁从医者要做出改变,提醒同行们回归初心,坚守作为医者的判断,不要惧怕提出“少做”和“不做”的诊断。

“做医生既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又要有善于保护自我的智慧”,真是字字诛心,令人不禁要一同反思,作为患者的我们是否也曾用自己的道听途说来强迫医生?

4 结语

本书的英文书名为《Misunderstood Health Care》,Health Care直译为“健康关怀”,这四个字生动概括了江医生的核心观点。

被误解的是医疗,又不仅仅是医疗。对于健康的理解,对于医疗的认知,这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互相影响。

患者要认识到医疗技术的局限性,认识到医疗具有双刃剑的特性,从而树立健康的医疗观;

医者要将行医当作修行,行医不止,修行不止,切忌教条死板按照部分指标来机械式判断病患的情况,更不要忘记对患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持有心理上的关切之意。

唯有患者和医者共同努力、进步,才能破除医疗假繁荣的景象,使医者放心诊疗,患者安心就诊。

相关文章

  • 医疗之殇,源自何处,如何处之?

    “看病难”三个字几乎要成为中国人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患者难吗?难! 我们看到太多病患和家属痛苦不堪的面容。他们往往...

  • 程序员对技术的持续热情

    遇到热情消退的情况,如何处之。。。

  • 如何处之?

    上午第四节发作业本,除了少英语十四本,其它各科都多,其中数学多的足足有几十本,还多了五六本物理作业,七年级不可能有...

  • 恶一时嘴爽 辜一世相陨 壮一心告之 仕一意瞒之 壮一命呼之 仕如何处之

  • 离殇

    离是深处之殇,殇是离别之痛。离别只一瞬,却道无尽殇。相遇只一刻,却道无数情。人生的际遇就这样始于相见,终于离别。来...

  • “疫苗之殇”的刷屏才是真正的“医疗之殇”

    看着满屏的“疫苗之殇”,看着各种不负责的言论,看着家长满腔的怒火,我想真正的“医疗之殇”来了。政府和医院的公信力受...

  • 《木人问答曰100系列》之54:

    木人曰:整个人都在此处,心在何处。《暧之伤,殇之爱》

  • 处世态度

    人生在世,必然经历很多人和事。如何处之,心得泰然。常思不得,今始豁然。遂以记之。详如下: 其一, 人不犯我,我不犯...

  • 小品论语之仁的概念

    小品论语之仁的概念 仁,二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之意,即与人相处之道。此意为中性。仁多指好的人...

  • 《木人问答曰100系列》之54:

    《木人问答曰100系列》之54: 木人曰:整个人都在此处,心在何处。《暧之伤,殇之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医疗之殇,源自何处,如何处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vkectx.html